![]() |
![]() |
![]() |
|
||||||||||||||||||||||||
文章所属类别:精彩人生-探索篇-精选 所属大类: 精彩人生 精彩人生-探索篇 精彩人生-探索篇-精选 | ||||||||||||||||||||||||
创新的联想
王文伟
|
||||||||||||||||||||||||
登记日期:2003/1/16 16:16:56
|
||||||||||||||||||||||||
(1999年7月2日) 二十一世纪将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知识创新将是时代的发展动力和重要资源。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说:“中国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由此想到我们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创新能力,不禁对“创新”浮想连翩,于是提笔记录如下。 联想之一: 纵观历史,凡成功者,均有所创新。 翻阅我局编撰的《历史的回眸》、《新闻作品选》、《业务论文选》等七本书,深深感到这些书中处处透着“创新”的气息。无论是五十年前的六月二号呼出“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第一声的杨洁同志,还是诞生才三年的青岛电视二台努力与国际接轨,就把《二台新闻》办得特色鲜明,有声有色;无论是当年骑着自行车长途跋涉进行新闻采访,或者是用地板车拉着笨重的录音机到剧场直播京戏话剧,还是现在开办直播活排、受众可以直接参与的主持人节目,或者是记者拿着移动电话现场同步报道突发性新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过去和现在的这一切都包含了“创新”的意味在里面。正因为有了这些创新的精神和行为,我们的事业便有了发展。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 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眼光来衡量现在的事,也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衡量过去的事。 过去记者采访用双脚走路爬山,又经过深入采访,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尽管八十年代初期前是没有评奖活动),确实够艰苦的。不过现在记者采访坐汽车就可以认为不如过去艰苦了吗?我看不见得。 过去记者报道工作没有定额。现在记者每月都有定额,其定额的工作量大概是过去有些记者两三个月甚至四五个月工作量的总和,更别说有时候还要做到新闻事件刚刚发生立刻要作同步报道,尤其经常是记者刚刚发了这里的新闻,编辑部又要求同一个记者马上赶到十公里外的地方去报道。你说这么高的工作效率和这么大的工作强度不艰苦吗? 我想说的是,问题不在于采访是用双脚走路爬山还是坐汽车火车甚至乘飞机,而在于记者是否真正深入到基层第一线,是否真正深入到群众中间去。历史和现实都证明,记者只要做到这两个“深入”,肯定就得跟艰苦两个字挂钩,否则肯定做不到深入。过去尽管用双脚爬山走路很艰苦,但是真正的深入采访应该达到李作民同志所说的“身入,心入,情入,神入”四个境界,如果达不到这四个境界,采访往往就会无功而返。相反,现在有了汽车飞机双脚似乎不如过去艰苦,但是只要采访能够进入这四个境界,就很可能产生优秀作品。诸如,近三年来多来,我们电视的《仲家洼》,采访了三年;《中国海洋城》和《纺织人在1998》也分别采访了近一年,还有《诸城企业改革访谈录》、《走近李高令》等等,记者们都是在“深入,深入,再深入”后,才结出的累累硕果,而这些硕果又无不浸透了记者创新的艰辛。所以,我们说,这两个艰苦的“深入”是我们无产阶级新闻记者的优良传统,它们是我们新闻事业创新发展的基石。 再过六个月,我们就将跨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的广播电视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新一轮的艰苦创业即将来临。我们广播电视人要想赢得这个新的挑战,唯一的出路就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自身的知识含量,坚定不移地深入,深入,再深入,坚定不移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坚定不移地创新,创新,再创新,精品才能层出不穷。这可是积五十年实践的历史经验呵! 联想之二: 当今讲创新,着重的是智力的创新、知识的创新。 过去我们经常提倡“拿来主义”,就是说,有些最先进的东西,别人已经发明创造,我们“拿来”用,比我们自己再去重复试验创造要合算,这个不仅没有不对的地方,而且可以说是一件好事。 不过,尽管是“拿来”了,一时间我们也达到了先进水平,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事实上是别人先于我们,我们是落在了别人的后面。如果我们满足于“拿来”来发展自己,那么总是落在别人的后面过日子,这样的日子又有什么味道! 最近笔者与各地同仁交流时,大家感觉现在不少电台和电视台十分热衷于“拿来”,我们只要打开收音机和电视机就会发现有不少节目是类同的,而且这些类同的节目象是刮风似的,一个时期一个“风向”,只要有一家开头就会引来众多的后来者。近来,广播几乎家家每天都有近一两个小时的推销“保健药品”和“保健治疗仪”之类的热线节目,谁都在说自己的产品刮刮叫,而且还“广引博证”,有的老百姓笑称这种节目是卖狗皮膏药练摊的。还有一个时期,因为有人在介绍改革经验时说到,他们冲破了不少宣传上的禁区,例举之一是“性报道”,于是乎一些台又“一阵风”地在深夜开办了“性教育”节目,不仅请“专家”讲,而且还开热线,如此大张旗鼓,津津乐道,究竟是想显示自己有开放精神呢,还是觉得这样做会有什么利可图呢?最近每到周五周六,全国二十多家电视台中起码十多家都有这样的两类节目,一类是《欢乐家庭》《开心假日》式的娱乐节目;还有一类是一见钟情式的交友节目,如《非常男女》、《金日有约》等,据说最近省城的一家广播电台也跟着电视凑热闹,开办了这类节目。 这种新的“拿来”现象值得商榷。笔者和各地同仁的共同感觉是,这种不动脑子的“拿来”实在没有多大意思。广播电视开办新节目是每一个节目谋划人独立思考,显示自己智慧,开动脑筋搞创新的本职责任。现在这样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转算什么创作呢?我们何以不能先于别人有所作为呢?同仁们说,这种现象反映了广播电视界节目创意和节目谋划人知识和智慧的贫乏,不过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此下去使受众大倒胃口就危险了。 看来有无智力创新的能力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尤其是节目谋划者具有知识和智力创新的能力更为重要。缺乏这种创新精神的节目谋划者和操作者,到了21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看来是很难继续胜任本职工作的。 要想不被时代淘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增强自己知识和智力的创新能力,确实是迫在眉睫,确实是重中之重呵! 联想之三: 创新不仅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同时更需要建设适合创新的环境、条件和氛围。 适合创新的环境、条件和氛围的含义用一两句话是说不全说不透的,不过简而言之的话,主要是两个字,那就是:尊重。 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尊重创造性思维,鼓励知识创新! 尤其是做管理工作的,管理工作者本身就应具有创造性思维,理应是知识创新的带头人。我们知道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人才的管理,而人才管理的核心则是尊重创造性思维,尊重和鼓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赞语是某某为了工作不知劳累,废寝忘食;某某连续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工作提前超额完成了任务等等。这些精神可以表扬。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总结中却很少听到这样的话语:某某具有科学的创新精神,他提出的某某意见,不仅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今后工作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样的赞语几乎是听不到的。是现实生活中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吗?不是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没有确立把知识创新和智力创新作为最高的奖励和最高的评语的观念;自然我们更还没有营造好把赞誉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的最高奖赏的氛围。这是一。 二是我们喜欢搞“平衡”。明明是甲比乙能力强得多工作出色得多,但表扬时却觉得说甲好不说甲的同桌乙好,似乎就不“平衡”了!结果就笼而统之地说甲乙都好。实际上,这样所谓的“平衡”,结局是真正的不平衡,因为这里受到伤害的是能力强工作出色的甲。甲会为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灰心,自己的创新实绩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而懊丧。我们应该提倡谁好多少就说好多少,谁好在哪里就说他哪里好,尤其对有创造性实绩的更应大张旗鼓地表扬,搞“平衡”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的人,也使正常的竞争变得庸俗。这个问题不是具体的工作方法,而是管理上思维观念陈旧缺乏创造性的缘故。 广播电视的改革开放方兴未艾,我们节目的谋划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传播方式和传输手段的高新技术的运用和发明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事业的发展特别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他们是我们跨越二十一世纪迈进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培养和吸收的人才,是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之所在。 让我们牢记***总书记的话: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 |
|||||||||||||||||||||||
|
||||||||||||||||||||||||
|
||||||||||||||||||||||||
|
||||||||||||||||||||||||
|
||||||||||||||||||||||||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