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9.19 修正flash导航按钮、迁入新空间。 2018 1.08 网站迁入商业空间。 2008 5.28 网站迁入青岛广电传媒网服务器,感谢传媒网提供网站空间。2005 6.15《老王论坛》正式申请 lwlt.net 做为永久域名,同时采用强大的商业网站空间,希望能为网友提供更好的服务。升级核心代码。(2005.4.15) 增加在线调查功能,《老王论坛》,将会推出一些题目的在线调查,欢迎您投票参与。 增加越来越流行的 RSS 聚合服务。RSS ? 什么是 RSS ?全称“Rich Site Summary”或“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种数据描述规范,通过 RSS 阅读器查看页面,简洁、快速,没有页面美工,只有文字。 修正和优化搜索和高级搜索功能。 《老王论坛》再添与网友的沟通方式,如果你喜欢哪一篇文章,可以在这篇文章的下面,选择你喜欢的程度,来告诉作者。 本站所有文章、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归各自著作权人所有,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及国际法保护,未经许可不得有转载、引用、出版、发表等一切有损著作权人利益的行为,否则将有承担严厉的刑事责任或民事责任的可能。
  文章所属类别:探索空间 所属大类: 探索空间  
 
美国媒体与现代战争


王永亮 王永前
     
 
登记日期:2002/10/2 17:48:50
 
   
 

美国媒体与现代战争

作者  王永亮 王永前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就国际间来说,它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矛盾激化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在战争酝酿特别是战争爆发、进行过程中,一方面,战争是当事国及其他国家新闻报道的主要题材;另一方面,其中一些国家的新闻媒介又成为推进战争的舆论力量。这是印刷新闻时代、电子新闻时代战争报道的基本特征。由于2001年10月美国发动的反恐怖战争在战争方式、战争手段方面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媒体对这场战争的报道,跟过去的战争报道相比,也体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同时,一些过去长期存在的老问题,仍然左右着战争报道的倾向。

无声战争

没有画面,没有消息,没有报道,没有记者……这是一场真正的看不见的战争。美、英空袭阿富汗以后,国际舆论两眼漆黑,对阿富汗究竟发生了什么,轰炸的后果是什么,当地人是如何反应的,等等,全世界都不知道。在战争发生的核心地带——从喀布尔到坎大哈,从美军航空母舰到英军核潜艇,没有新闻记者在场。这是战争史上出现的又一个新现象。除了国家电台****发布的一些消息或者军方提供给CNN的一些夜间轰炸镜头之外,人们不知道阿富汗战场究竟发生了什么。人们只知道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称第一次轰炸“非常成功”,但不知道为什么美军飞机“有必要”第二次轰炸几乎相同的目标。

人们也许不会忘记,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北约盟军飞机对南斯拉夫的轰炸战果曾经被夸大。当时只有北约的军事发言人向外界发布战况演示文稿,而国际媒体完全被排除在战争报导之外,这一做法曾经引起全球独立媒体的不满甚至怀疑战争报导的真实性。这一次,由北约开创的“垄断新闻”战争史先例,又在美国的反恐怖战争中再一次重复。正如10月8日法国《费加罗报》的一篇战争评论文章所指出的那样,如果说10年前的海湾战争还能看到盟军多国部队50万人集结在科威特港口的图像,这次美国发动的反恐怖战争却看不到一张战斗图片。在唯一由CNN播出的一张图片上,人们只看到阿富汗的蓝幽幽的夜色上空有几点闪光。既无美国空军战机向目标投弹的照片,也没有一张穿作战服的美军士兵在阿富汗边界的照片。

人们有印象,这场阿富汗战争要避开世人的眼睛。只有五角大楼是这场战争的统帅,也是唯一的见证人。现代战争是否需要以及为何在封闭状态下进行姑且不论,从新闻的角度来说,这场战争几乎谈不上有第一手的报导。有关战争的一切消息来源,仅限于布什总统的战时演说国防部提供给CNN的极其有限的一两张模糊照片,再就是世界各国电视台不断重复播放的纽约世贸大厦遭恐怖袭击倒塌的历史性灾难画面。

整个战争是模糊的,除了获得塔利班允许在喀布尔设立临时报道中心的卡塔尔电视台的一些有争议的画面之外,美国为“永恒自由”而战看不到一张实况照片或摄影画面。至少知道目前为止,没有一家国际独立媒体获准采访战争实况,没有一张能够证实美国展开全方位打击恐怖主义战争的新闻图片向全世界公开。虽然不能排除战时新闻报导的难度(如轰炸的战报和阿富汗境内塔利班军事设施被摧毁的程度一时难以证实),但新闻封锁却是这场战争的一个事实,就像1999年北约封锁科索沃战争的新闻一样。甚至连美国人也只是坐在电视机前停布什的讲演或CNN的解说词,一边想象阿富汗那个没有月亮的天空慢慢地从硝烟中放晴,或者个别有想象力的人大概在推想驻扎在亚洲和印度洋美国军人此刻已经登上位于阿曼湾的英美舰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除了大力限制本国媒体对战争的报道之外,还试图影响一家有影响力的外国媒体,不过迄今为止尚未成功。卡塔尔的用阿拉伯语广播的“半岛电视台”由于在开战第二天就播出了本·拉丹的声明,并反复播放以前录制的采访拉丹和他的发言人的节目而在阿拉伯世界大受欢迎,但这激怒了一些美国人。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告诉卡塔尔领导人,他担心“半岛电视台”的煽动言论。卡塔尔埃米尔在会见之后告诉记者,鲍威尔要求他限制那家卫星电视台。尽管卡塔尔只是个弹丸小国,但卡塔尔政府却以新闻自由为理由没有答应美国限制报道的要求。“半岛电视台”华盛顿记者站负责人抱怨说,美国官员很少同意接受他的采访,所以他们没有理由批评“半岛电视台”不反映他们的观点。它播放过采访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和英国首相布莱尔的节目,说它只反映穆斯林国家的观点是不公平的。“半岛电视台”由于对美阿战争的“另类”报道,目前已经成为阿拉伯语新闻最重要和最独立的电视台,当然也是拉丹喜欢的新闻渠道。“半岛电视台”是唯一获准在阿富汗塔利班控制地带派驻记者的电视台,这使得它具有独家报道的权威性。开战以来,全世界的新闻机构都一再重播“半岛电视台”的录像带和它的独家新闻。

历史回顾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哪场战争,人们都能够了解到很多关于战争的信息,而且关于战争的报道往往会对战争的进展发生一定的、甚至是重要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人们是通过战地记者来了解战争的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在记者们的报道下进行的。在前沿阵地上,不仅仅活跃着文字记者、广播电台记者和摄影记者,而且也已经出现了扛着笨重的电影胶片摄影机拍摄战争的新闻纪录片记者。当时,盟军和苏军都曾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大大增强抗击德日意法西斯的必胜信心。

到了越南战争时期,电视开始成为传递战争信息的主角。正是从那时开始,战争开始出现两条战线:以炮火组成的战场,和以文字、电波特别是画面组成的另一个战场。而信息战场的作用也第一次起到了影响——甚至是左右——实际战争的作用。当时越战残酷的画面,特别是越南平民伤亡的画面传遍世界,全球各国老百姓看后,大多受到强烈震撼,于是都加入了反对美国侵越战争的行列。不得不看到,国际舆论的强大压力,是美国不得不最终从越南撤军的重要因素之一。约翰逊政府确实尽了全力使这场战争免于对其他政治权利造成破坏,这在媒介与军队、媒介与国家关系上存在两个重要后果:其一,它意味着书报检查制度并未实施。取而代之的是,作为委派的一个条件,记者必须接受一系列军事安全保护的指导。在越战中,记者第一次得到许可与军队同行而不必进行书报检查。其二,更为重要的是,媒介与政府在政治上从未达成过一致,并最终两极分化。这就是说,记者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在二战期间持有的态度,即以国家战争力量的一部分的立场进行政治性报道,此时则大大不同了。

美国吸取了越战中媒体反战的教训,非常重视舆论导向在战争中的作用。美国国防部自1985年组建新闻处后,就开始把媒体作为战争系统的一部分进行精心的设计。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建立并第一次实施了战地书报审查制度,并专门设置了一套系统用以控制记者的行动和去往战场的自由。这场战争自身的特性也阻碍了媒体深入战争,同时加强了军队对信息的控制。战斗大多在空中进行,这意味着,虽然军事布置和发动空袭都是从基地和舰船上发动的,但除了亲身在伊拉克的记者有机会目睹战后余殃外,其余的人仅能通过二手资料进行转述报道。地面战展开后,军队对新闻的控制弱化了,很多记者自己单方面行动,致使控制系统趋于瓦解。海湾战争揭开了战争史上的一个新阶段:电视实况转播的战争。从美军战机起飞的一瞬间开始,全球的电视观众就在实况转播中眼睁睁地“看着”战争的发展。美军开始时也乐于让全球的人们在现场直播中观赏美国尖端的高科技武器的威力,并以此来威慑美国潜在的敌人和对手。然而,随着战争的进展,当人们看到数以千计的伊拉克士兵在美国空军的炮火下,像纸糊的一样被炸得粉碎或烧成焦炭时,人们开始意识到,战争不是电影大片,战争是极其残酷的屠杀。这时,怀疑和反对战争的态度开始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血淋淋的画面使得国际舆论在伊拉克近二万士兵被屠杀后开始转向,最终使得美国在伊拉克大门口将战争机器停止下来。

这一教训再次被五角大楼所吸收,因此,在科索沃战争时,新闻变成了一种战争手段。这次科索沃战争美国撇开联合国,师出无名。为了给自己披上合理合法的外衣,美国对其媒体更是做了精心的设计。每天翻开美国几十家大报和上千种地方报纸,第一版肯定会刊登令人同情的科索沃难民的大幅照片,电视和收音机更是不知疲倦地用难民和人权的故事煽情。而对南斯拉夫数以千计的平民死亡或充耳不闻,或轻描淡写。美国媒体的这种妖魔化运作,不仅在其国内形成了一种“为了人权实施军事干预是正确的”积累效应,从而争取到越来越多国内民众对战争的支持,而且由于其文化的强势地位,在国际上也大大削弱了第三个介入和反应的政治和道义基础。美军全面控制了新闻在战争进程中的报道,几乎所有的文字和画面都是在美国军方所控制和支配下,向外界传播的。因此,全世界的人们在科索沃战争时看到的都是相同的画面,相同的解说词,相同的新闻报道……当南斯拉夫电视台发出不同声音、传播不同画面时,美国空军就毫不犹豫地将其炸毁——尽管这似乎有违于新闻自由原则。电视上有关塞尔维亚军队的坦克撤离和阿族难民返回家园的一幅幅画面只不过是对科索沃状况的最新报道。在一些编辑、记者和媒体评论者看来,从北约飞机高技术轰炸的恐怖,到塞尔维亚采取军事行动的恐怖,这场战争使新闻媒体对战争的报道在某些基本方式上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场战争。

两难选择

与历次战争报道相比,此次战争中的新闻媒介给予受众的感性和理性的材料,固然要多得多。但是新闻媒介全面、公正、客观地报道了战争的真实吗?这还难以作简单的肯定的回答。战争活动的特殊性质,记者不同的使命,本身就会成为掩盖事实真相的重要因素。对于一般新闻记者来说,一旦进入战争报道的角色,就会迫使他们在许多问题上做出两难的决策。是尊重新闻事实,还是忠国家利益?是服从新闻统制,还是维护新闻自由?做出这些艰难的选择,是必需的,是无法避免的。其选择的结果,与报道内容的真伪直接相关。因此在分析战争报道时,是不能忽视这两大矛盾的。

国家利益高于新闻事实。正义植根于真实。歪曲真相、捏造事实的宣传与正义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一家以伸张正义为宗旨的媒体,应敢于面对现实。尤其是当自己的祖国或盟国在践踏正义准则时,记者们更有必要将一切重要事实告知民众。

在反恐怖战争早期,包括五角大楼,只有非常有限的新闻向公众公布,记者得到的信息也很有限。在五角大楼的露出的任何的信息渠道都必须被紧密的封锁起来。在美国的媒体当中,也出现了许多自愿的行动,他们限制自由意见的发生和出现。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大楼倒塌,美国受到了攻击,美国向一个没有很多反抗能力的国家反击,任何偏离这样报道途径的媒体都会停止报道。迪斯尼下属的一个公司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布什总统曾说,“这些劫机撞击大楼的都是胆小鬼”,他们的主播在播完节目以后,非常随意地评论了一句:“难道这些不惜伤害自己的生命去撞楼的人是胆小鬼吗?那些开着飞机往小国扔导弹的人应该算胆小鬼吧?”这句话在美国人民中引起了强烈的抗议,对电视台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这个记者被开除了。阿富汗有一家电视台叫做阿拉伯半岛电视台,总部在卡塔尔,是卡塔尔领导人资助的一个电视台,它垄断了塔利班的报道。半岛电视台不仅播出一般的塔利班的画面,还播出塔利班打下美军飞机的证据。在巴基斯坦我们可以看到半岛电视台的画面,但是在这个地区之外的世界却看不到,因为CNN把半岛电视台的国际转播权全部买下了。CNN的老板写了一个手谕,指示CNN的编辑记者为了保证新闻的平衡,不得报道平民伤亡的镜头。CNN、CBS、ABC、BBC把所有能够从阿富汗进入巴基斯坦的图像,文字资料全部买下,其结果就是全世界根本看不到这个资料。

新闻统制高于新闻自由。在西方社会,新闻自由被看成是一项近乎神圣的权利。它意味着记者可以自由地接近采访对象及事件现场,自由地写作,自由地发表和评论。从新闻史上看,在和平时期,这项权利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实际的存在。一旦进入战争状态,情况就变化了。美国发动的这次反恐怖战争,五角大楼又写下了新的一页战争——媒体关系史:“零画面战争”。科索沃战争是一场“零”的伤亡的战争。因此美军不怕画面。但这一次,看来地面战争将会很残酷,美国这次决心不让任何画面出现在全球的电视台中。到目前为止,全球的电视台——包括大名鼎鼎的美国有线广播电视台CNN都没有任何战争的实况画面。白宫已经做出了榜样:当****不听话而“擅自”播出对塔利班领导人的采访时,美国政府便毫不留情地将****的台长撤职。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新闻界号称享有不受政府干涉、自主从事报道的权利与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在社会常态下拥有的自由,一旦出现危及国家与社会的重大危机,新闻自由要服从保障国家安全和战争胜利的第一需要。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西方国家政府须履行法定程序,依法转入战时状态;战争一结束,依法结束官方对新闻传播的硬性控制,常态新闻自由立即恢复。而西方国家的媒介在当代局部战争中有时仍然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包括对政府控制新闻界的批评,这是新闻自由的悠久传统和战争双方实力的不对称所致。

     
     

你认为这篇文章:   很好 非常好 你的昵称:


  来自: 123.52.12.*   冯 可心 认为这篇文章:很好。 (2009/3/29 13:24:37)
  来自: 123.52.12.*   李萌 认为这篇文章:。 (2009/3/29 13:22:56)
  来自: 123.52.12.*   陈岚 认为这篇文章:。 (2009/3/29 13:20:37)
  来自: 123.52.12.*   陈岚 认为这篇文章:。 (2009/3/29 13:19:10)
  来自: 218.28.24.*   Anne 认为这篇文章:非常好。 (2004/3/12 19:52:08)
  来自: 218.98.121.*   cat 认为这篇文章:非常好。 (2003/11/19 15:17:04)
  来自: 218.94.42.*   hemu 认为这篇文章:。 (2003/8/29 19:52:34)
  来自: 210.52.63.*   兰竹 认为这篇文章:。 (2003/7/1 23:57:46)

 
站内搜索:
更多同类别文章:
  《传统媒体在网络突发事件中如何避免被边缘化》 2012/5/11 13:14:57  
  《多做一些比较研究》王文伟 2011/3/19 17:19:22  
  《青岛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初探》兰 竹 2010/10/16 16:04:58  
  《抵制舆论监督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挑战》程士华、王骏勇、方列 2010/8/10 9:36:24  
  《关于新闻评论的几点看法》老 王 2009/9/9 14:41:14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