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章所属类别:探索空间 所属大类: 探索空间 | ||||||||||||||||||||||||
洋为中用可创新
--外国媒体的可资借鉴之处
王永亮 申应东
|
||||||||||||||||||||||||
登记日期:2002/4/3 18:19:53
|
||||||||||||||||||||||||
(山东大学新闻学院) 我国加入WTO后面临新情况、新课题,特别是海外媒体的逐步进入,必将对我国新闻业产生重大影响,这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冲击波。应该看到,与国内媒体相比,有些国际媒体集团无论是资本、规模还是运作机制、经营理念方面,都占有优势,一旦进入我国,必将与国内媒体在新闻资源、读者资源、广告资源和人才资源上展开激烈的竞争。当务之急,应对严峻形势的关键是吸收、学习、借鉴外国媒体的长处,洋为中用,融合创新,夯足自身实力,在新闻传播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占据主动权。 美国记者:掌握网络新技术如虎添翼 在美国,电子邮件(EMAIL)已成为不少记者进行采访的工具,尤其是远距离多人采访,电子邮件比实地采访有更多的优越性。电子邮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可能让采访对象在自己最方便的时间里更充分、自由地发表意见。如果在环球网上发现了有价值的信息,记者可利用相应的电子邮件地址(大多数网页会提供这些地址)采访当事人,以获得充分的资料来写作新闻。 值得记者高兴的是,互联网上设有专门帮助新闻记者采访的站点。如教授网,这个网络连接了来自17个国家800所大学的2100多个信息联络员,专门向记者提供如何查阅学术信息及教授访问的途径。一般情况下,记者可以发EMAIL给教授网,提供自己的姓名、所在新闻机构、访问内容、所需专家类型、新闻采访的时间表以及与本人的联系方法等,教授网会立刻为这个记者提供所需要的服务。比如《华盛顿邮报》的一位记者曾因一则科学新闻求助于教授网,结果他收到了100多封相关邮件。不仅报纸记者、电视广播记者、甚至自由撰稿人以及书商现在都积极使用教授网。 传统媒介主要依靠电话和读者来信了解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意见和评论。这种意见和评论数量少,时效慢,因此受众对新闻的参与是非常有限的。网络传播则使受众主动、广泛的参与成为可能。在网络传播中,用户可以自由、公开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评论。大多数网上媒体都设有《用户论坛》《快速反馈》《评论》《闲谈》或《电子公告牌》等栏目,用户读完新闻立刻就可在此类栏目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同时阅读其它人的意见或就某个问题进行相互交流。如网站“妇女连线”2001年4月19日的头条新闻是“带我们的女儿去上班”。为提高女孩子的自信心和对社会的理解,美国妇女基金会每年4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四都号召妇女带上她们的女儿去上班,每年都得到成千上万的妇女们的响应。在新闻后面的《快速反馈》里,不少母亲、父亲和孩子对此新闻发表了意见。有的认为这个日子对女孩是重要的,可以帮助女孩对自己的未来作出更为合适的选择,有的则认为是对男孩的歧视等等。许多网络媒体都公布了记者、编辑的电子邮件地址,鼓励用户与记者、编辑就新闻交换意见。 当然,记者使用互联网的好处不止这些,但我们已经能看到互联网辅助新闻报道的优势。与传统的新闻报道相比,其优势是:A.可利用更丰富的新闻资源;B.可更迅速获得新闻资源;C.比使用图书馆更方便;D.可对原始数据进行更深入发掘,因而在新闻来源方面获得更多的新闻自由;E.可系统表达对某类事件的看法;F.可用计算机与更多的人直接联系;G.能及时得到用户对新闻的反馈,并可与之交流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数字化时代的记者不需要基本的新闻素养了,相反,当记者要处理更多、更丰富、更复杂的信息资源时,对其新闻素养或新闻敏感等方面的要求更高了。 西方国家:司法和媒体相互监督 英国立法规定:对正在进行中的司法程序进行任何形式的误导或发表有失公证的言论都构成藐视法庭罪。德国规定:判决后的批评和评论应该同现实中的诉讼报道明确区分开。应该说这些规定直接禁止了对司法活动的评论。在美国的新闻法律中,并没有禁止此类评论,但规定如果对尚未了结的官司的评论造成了后果,使法庭无法继续履行职责,则要承担法律责任。看来,避免新闻监督妨碍公证审判是各国共同注意到的问题。1994年9月世界刑法学协会第15届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刑事诉讼中的人权问题的决议》也明确规定:“公共传媒对法庭的报道,必须避免产生预先定罪或者形成情感性审判的效果。如果预期可能出现这种影响,可以限制或禁止***台和电视台播送审判情况”。 其实,除了法律规范,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中,“是法庭在审判案件,而不是记者”早已成为自觉的共识。在日本,新闻报道中加入个人意见甚至被认为是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挪威报业评议会提出:“在新闻与评论之间又一个明显的界限。”这种严格自律无疑很好地遵循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对司法独立权的尊重。 关于舆论监督,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其监督功能都是很强的。在美国,新闻媒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俗称新闻媒介是和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机构相抗衡的“第四权力”。新闻媒介除了在战时和其他一些特殊情况外,是可以议论上美国联邦政府下至地方政府方针、政务的利弊得失,以及从联邦总统到地方小史的违法、失职、言行不检点和私生活问题。 像其他国家一样,英国法不允许报纸刊登诽谤性文章,但它规定在某些场合,为了公共利益,某些言论可以免于诽谤诉讼的危险,这就是法律界赋予新闻特许权。这种特许权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特许权,享有其权的言论可以受到法律的绝对豁免;另一种是有限特许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发表某些言论不受诽谤指控:一是报道要公正而准确;二是所报道的事项同公共利益有关;三是发表时没有恶意。 与英国大致相同,美国在诽谤法中也规定特许权报道。美国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公共官员如果要提起新闻诽谤指控并且胜诉,除了要证明对方含有实际上的恶意,即明知新闻虚假或者毫不顾及新闻诽谤诉讼中对新闻媒介提供了宪法上的保护,被称为新闻媒介的宪法特许权或者对于诽谤指控的“宪法性抗变”。 日本虽然没有专门的新闻法,其新闻法律规范散见于其宪法、刑法、民法、少年法、选举法等法律中。日本《宪法》第二十条规定:报纸除有害于公共利益和法律明令禁止的场合外,享有报道、评论的完全自由。日本《刑法》第一百三十条虽然对一般新闻报道加以限制,而其行为如果关系到公共利益,其目的完全是为了谋取公共利益,经过判断,证明属实,不予处罚。 默多克:“异域”经营战略攻势凌厉 一位美国社会学者曾说过:从某个角度上说,默多克在几十年中所征服的传媒版图,比亚历山大大帝或成吉思汗所征服的疆域还要辽阔,而且统治也更为牢固。他从澳大利亚办一份小报起家,最终于1980年组建新闻集团。目前新闻集团的资产已达440亿美元,年收入达140亿美元;新闻集团在全球52个国家拥有789个企业;其中有包括英国《泰晤士报》、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报》在内的132家报纸,目前是世界第三大报业集团;新闻集团的电波已经覆盖了全球面积的1/3和全球人口的2/3。 可以说,默多克的全球扩张历程就是不断收购、兼并的过程,在其几十年的扩张过程中,默多克亲手创办的媒体只有《澳大利亚人报》、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福克斯有线电视网和福克斯新闻频道等。默多克堪称本土化经营的典范。1985年,默多克以2.5亿美元盘入20世纪福克斯公司50%的股权之后,以年薪300万美元延聘原20世纪公司董事长巴西迪勒担任要职。他看好巴西迪勒在好莱坞的良好人际关系和卓越的管理才能。通过巴西迪勒,默多克很快打入美国市场。 默多克控股的面向中国的凤凰卫视,面向印度的娱乐频道以及针对印尼观众开办的体育频道等,从节目生产到管理,从编辑到记者、主持人、语言风格,皆实行“本土化”。1998年,默多克将亲自担任多年的香港卫视行政主席一职也“禅让”给华人,彻底实现了“把亚洲的天空交还给亚洲人,使卫视本土化”战略目标。本土化经营侧重于让“利”分“利”,但是企业的产权和控制权还是应该掌在手中。对于默多克来说,利可以分,经营权可以分,甚至政治观点也可以“分”,但产权是不轻易瓜分的。在与人合作或大多数实行本土化经营的公司中,默多克总是竭力成为控股者。 默多克营造“媒体帝国”过程中,多次运用纵向一体化战略。1992年默氏收购香港卫视之前,已经成功地控制了香港影片公司,这样就可以通过卫视播放其制作的电影、电视剧和MTV等,既丰富了卫视的节目,又为其影视作品找到了播放渠道,实现了一体化经营;1994年默多克斥资16亿美元买下全美橄榄球联盟垄断4年之久的转播权和欲以623亿英镑购买英国曼联足球俱乐部(未获得英政府批准);1985年以575亿美元从石油大王马文戴维斯手中购得20世纪福克斯电影和电视制作公司;1983年他欲收购好莱坞最大的电影厂WCI(WCI是全球最大的电影档案馆,能为默多克提供最多电视节目的制作单位);此后,默多克又想购买美国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厂家圣里吉斯公司,以便为他在欧美地区的报纸发展提供有利机遇。虽然后两次收购未果,但默多克的一体化经营战略不可谓不绝妙。 日本报业:增强与读者的亲和力 日本可谓是名符其实的报业王国,据日本新闻协会2000年的最近统计,在这个只有中国的二十五分之一国土的岛国,发行着120多家报纸,总的期发量则为7205万份,是世界上日报期发量最多的国家。按世界上通行以每千人日报拥有量来衡量一个国家报纸普及率的标准,全世界平均每千人日报拥有量约为90份。而日本每千人日报拥有量为578,仅次于挪威而位居第二。 日本的5家全国性报纸《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发行量高达1000多万份到200多万份不等,占全国报纸发行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均跻身世界十大发行量报纸之列。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读卖新闻社,拥有遍及全国的8800多家发行店,有10万多投递员活跃在各地的大街小巷,每天准时把日报和晚报送到读者家中。只要住在东京市区,每天7点左右就能收到当天的日报,这样读者趁出门上班之前就可以及时浏览主要内容。这庞大的发行店和投递员与报社之间完全是一种契约关系,按合同履行各自的职责。发行大军每天投递报纸,又承担巩固发展新老订户的任务,上门收订报纸,订户一般一个月支付一次报款,极为便利。这样报纸的发行不是集中在年底突击进行,而是细水长流真正做到家。发行报纸有利可图,也为社会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不少大学生通过投递报纸为自己赚到了足够的学费。 发行与广告收入成为推动报业经济发展的两大车轮。与许多国家的报纸仅靠广告独轮支撑相比,日本报业经济的发展更为稳健,成为发达国家中经济的一个亮点。日本报纸为了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加深在读者中的印象,各报都十分重视搞社会活动,增强与读者的亲和力。 报纸尤其在文体活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千方百计去扩大报纸的影响。像读卖新闻社每年要搞500多项活动,他们在报界拥有独一无二的读卖日本交响乐团,除了举办日常的定期音乐会之外,每年邀请世界一流的指挥家进行演出,演奏国内外音乐家的作品而广受好评。读卖新闻社每年还请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到日本演讲,向公众特别是青年人传播21世纪的"科学之心";他们还积极举行各种书画展览,推出文学奖,摄影大奖,国际漫画大奖,日本学生科学奖,教育奖,医疗功劳奖,科幻小说大奖等活动,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读卖新闻社还热衷举行各种体育大赛,组建自己的职业棒球队、足球俱乐部,开展棋圣战、门球锦标赛、剑道锦标赛等赛事,掀起一阵阵的体育浪潮。 报纸是社会众生相的反映,报纸需要向社会树立自己的形象,处处向公众表明它的存在,报纸不仅仅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让公众从中读到自己的生活,报纸也是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催化剂。日本各大报社还竭尽全力向社会各方面渗透,在人流集中的地铁、商场等处大做形象广告。报纸努力开发视听多媒体,以文字、图形等形式在许多公众场合、列车、机场等处提供信息显示,让公众随时随处可以读到报纸通过不同形式发布的新闻。 |
![]() |
|||||||||||||||||||||||
|
||||||||||||||||||||||||
|
||||||||||||||||||||||||
|
||||||||||||||||||||||||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