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电视台)
新千年的大门悄悄开启,曙光沐浴大地之时,我国的电视业已进入不惑之年。在报纸、杂志、广播等众多传播媒介面前,电视是不折不扣的小弟。但它在近20年来的迅猛发展却使人们始料未及。随着省级电视台节目的纷纷上星落地,中央电视台的独家垄断局面已被打破,"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泱泱大观取代了"一枝独秀"的风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五彩缤纷电视大餐摆在观众面前,面对道道"美味佳肴",不论是"满汉全席",还是"地方小吃",看与不看,点头首肯还是摇头否定,很大程度上主动权掌握在观众手里。在太多的可供选择面前,观众成为电视人的真正的上帝,观众手中摇控器的点播就是投给电视节目、栏目和电视人的选票。在众多的"似曾相识"节目、栏目面前,观众的忍耐力已降低到三、五秒钟。面对观众的"挑肥捡瘦",电视人徒叹奈何。"姿三四郎"、"上海滩"播放时万人空巷的局面将永远不再。加上进年来国际节目、港台地区节目的引进和渗透,对我国电视业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电视人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今后的电视节目究竟应该怎么办?
具有独特个性的节目栏目才具有生存的魅力
--关于电视文学栏目"人生TV"的回眸
日历翻回到1992年。其时,虽然国外的电视节目尚未如现在这样大量引进,但我们国内的电视台已发展到一千多家,不论大台、小台,国家队,还是省市、县级队,随着电视机走进寻常百姓家庭和亿万观众对电视的"热情拥抱",一些电视台情不自禁地将摊子越铺越大,特别是80年代中央电视台每年春节晚会的巨大影响以及"综艺大观"等综艺节目的倍受欢迎,使一些台在不具备条件情况下也都纷纷效仿出台类似节目、栏目。晚会多了,观众就有了选择余地,电视文艺亦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眼花缭乱大同小异的电视文艺节目市场面前,观众不再盲目欢呼,而是开始挑剔,在吝啬掌声的同时甚至敢于指责了,观赏时更不"从一而终"了。
面对这种"出力不讨观众好"的局面,有人埋怨观众"喜新厌旧难伺侯",但也有人开始思考:观众为什么不喜欢我们的文艺节目?怎样摆脱困境,走出新路?找出问题所在主要是各台的节目、栏目雷同,名称虽然各异,但内容和形式却如出一辙,观众在失去了最初由新鲜引起的"感观刺激"之后,兴奋点消失殆尽。面对各台播放的大同小异的综艺节目,观众看腻了,厌倦了,反感了,指责了,甚至愤怒了,都在情理之中。如果与观众进行换位思考,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我们也会感同身受。有社会责任感的电视人应该考虑如何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新路子,给观众一些新东西,这就是,如何提高电视文艺的文化品位,从单纯的歌曲加舞蹈加小品加相声固有模式中走出来,到"柳暗花明"的村落里呼吸点新鲜空气,在希望的田野里漫步徜徉,以观赏山花烂漫的风景,滋补文化亏空的思维空间。电视文学栏目"人生TV"就是在这种初衷下,孕育、萌芽、出台、成长的。
孕育。1994年,青岛电视台文艺中心经节目改版后,自办了每周一期50分钟的板块式综艺栏目--《利群综艺》。其中每月的最后一期为现场直播的综艺晚会。《利群综艺》播出伊始,基本得到了观众的首肯,在社会上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每月最后一周的晚会配合了一些重大节日的庆典活动,如五一、七一、八一等。但一个综艺栏目的长期播出,如果不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进行改进和突破,就很难把广大观众的感情牵住。编导们在苦心经营这个栏目的时候,加进一个小小的《电视散文》板块,每期3-4分钟。这个小板块的出现,使人对日渐疲软的综艺节目眼前一亮。尽管那时的《电视散文》还有点小儿科,甚至是图配画,但其潜在的文化内涵和别具一格的诗化韵味的形式却令人耳目一新。不但突破了综艺栏目的固有的模式,也在文化含量,文化品位和艺术审美情趣上给我们一个明显的提示:电视文学节目大有作为。
萌芽。基于以上思考,1995年文艺中心在《利群综艺》外,新开办了一个栏目《太阳雨》,由〈电视散文〉和〈舞台系列小品〉两个板块组成,各占10分钟左右。此时的《电视散文》从选材、前期摄制、解说到后期制作上已向前迈了一步。有的作品如《两小无猜》、《落叶生日卡》、《49朵玫瑰》等,在作品意境的表达上上了一个层次。如果再与〈舞台系列小品〉混在一起,二者显得风格和样式的不协调,栏目的宗旨就有些模糊。1995年底,借改版之机,与中心主任研究,决定将《电视散文》单独辟出,开办一个纯电视文学栏目,起名《人生TV》。1996年初,电视文学栏目《人生TV》正式出台,每周播出一次,每期15分钟。1997年到1998年发展到每周两期。《人生TV》栏目的宗旨是将文学引进电视。把文学作品中纯粹的语言文学符号通过图像、同期声、音效、解说、画面制作等多种手法体现在荧屏上,从而使抽象的文化观念通过视听而具象的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得到文化的陶冶和审美享受,于"不经意间"滋补文化涵养,提高欣赏品位。
成长。《人生TV》栏目刚刚出世时,由于中央台及其他老大哥台均未有类似节目、栏目,所以被人看作四不象,甚至是否属于"文艺"范畴尚未有定论,也是可以理解的。刚刚起步时的步履蹒跚也在意料之中。基于此,我们的方针是"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不为功利所左右。但我们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总书记提出的四项原则指引下,我们逐步坚定办好《人生TV》栏目的决心。96年初,原中央台分管文艺宣传业务的副台长洪民生及音研会奚明钰副会长等人到威海开会经由青岛时,我们请他们审看几期《人生TV》栏目,就题材筛选及艺术创作等问题虚心求教,得到了他们的指导和肯定。
据了解,那时全国只有两个台办了文学节目。比青岛台早的是江苏台,江苏台台长苏子龙本人就是散文作家,在他倡导下,江苏台拍摄制作了几档电视散文节目,质量可圈可点。但由于当时苏子龙同志身为一把手,业务缠身,不能靠在节目上,所以,江苏台的《电视散文》做了几期,但没有做为栏目推出,没有长期坚持下来。音研会领导鼓励青岛台的做法是对头的,方向是对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很好的批评意见和建议。1996年春,原省厅副厅长腾敬德同志、高级编辑祝丽华同志以及一些专家到青岛举办了《人生TV》节目研讨会,更给《人生TV》的成长注入了活力。中国广电学会音乐研究会的领导在几次全国城市台的文艺节目研讨会上,介绍和推广青岛台的《人生TV》栏目。1997年引起中央台文艺中心有关领导的注意,《地方文艺》组制片人与我台文艺中心建立了业务联系,中国电视艺委会主办的《中国电视》刊登了青岛台关于把文学引进电视的文章。1998年6月初,广电学会音研会在青岛召开电视散文节目观摩研讨会,对青岛台及一些台的文学节目进行了观摩研讨,一些专家到会讲课。毫无疑问,这是对我们继续办好《人生TV》栏目的有力鞭策和鼓舞。1998年以来,电视散文节目在全国百家台全面开花。1999年中国电视艺委会和中央台在第三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首次把电视文学栏目立项。青岛台的《人生TV》成为此届星光奖中获"优秀栏目奖"的唯一电视文学栏目。1999年秋《人生TV》栏目还被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第五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品工程入围奖,受到了市委和局党委的奖励。
1993年到2000年,七年时间过去了,我台的电视文学栏目从孕育到成长已经走过七年。人员也不断更新,已换了三届制片人,编导人员也有出有进。但《人生TV》栏目却始终扎实地向前走着,节目质量呈上升趋势,现在的某些获奖作品与萌芽时期比有了明显进步。当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和困扰着节目质量的提高。如编导对题材的把握缺乏宏观控制和慎密思考;对被选定的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不深,因而二度创作欠佳;在同期声运用,解说和画面节奏处理上不够协调,对有些好的题材处理力不从心等等,都有待于解决。提高编导人员素质--包括品格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这是能否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之所在。一切有作为的电视人必须也应该有欲穷千里目的抱负,不是为了"一览众山小",而是为广大观众,为了电视事业能够出人才、出作品。
有特色才有魅力、有品位才有魅力、有品位才能生存。在异彩纷呈的电视百花园里,此理尤是。
具有独特个性的节目、栏目具有竞争的潜力
--关于电视文学栏目《人生TV》的思考
思考一:树立品牌意识,创办自己独具特色风格和体例的节目、栏目,才有竞争的潜力。
广东电视台台长梁浩泉同志说:无数经验证明,推出一个品牌节目或栏目,能够激活一个收视时段,创造一个新的收视群体,甚至能够使一个电视频道乍现生机;相反,如果长时间推不出一个品牌节目或栏目,那么整个台的形象就会被平庸节目的海洋所淹没。
节目要创新,大体有三种形式:
一是开创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体例;
二是在自己原有的样式上加以改造和变化;
三是在借鉴别人的基础上创出新意,使其成为自己的东西。
这三种形式,最难的是第一种。但没有独特的风格和体例,没有品牌,在各台的激烈竞争中,就没有地位,更不要奢谈争夺观众和市场。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栏目就是中央台的品牌,起码到目前,在国内同类节目中,还没有其它台可以与之抗衡,更不要说平分秋色。
创造品牌节目或栏目,非一日之功。它的从业者不但要有献身电视事业的雄心,更要对国内外电视态势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有敏锐的洞察力,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谦虚谨慎的作风,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和扎实工作作风,同时还要耐得住寂寞和各种诱惑,不怕挫折,不被名缰利锁困扰,不争功诿过,不妄自尊大,要团结,要真诚,要肯于付出……一个品牌的形成可能要经几代人的努力,但只要锲而不舍地努力去做,就会一点点地接近成功的顶点。重要的是,在为这项事业的奋斗过程中,你可以坦然面对观众由衷地说一声为了荧屏上出现一个真正的好节目,我已经尽力了,困此我无愧无悔。
1988年我曾受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约稿采访张瑞敏同志,当我问到海尔将以何决策占领市场时,张瑞敏同志说:海尔的产品要以质量取胜,以信誉占领市场。但决不是在国内,在青岛争一时之短长。我们要创造一个优秀的品牌,以品牌去占领世界市场,要打入技术先进的欧美国家。过一些年后,使人们提起"海尔家电"就像提起"德国奔驰"汽车、日本松下电器一样。张总的这些话当时对我震动很大,也引起我的深思。起码在当时,能够把起点定在这么高品位上的企业家不多。我即把采访文章取名为"他的目标--世界冠军",刊在半月谈杂志上。十几年过去了,海尔的实践证明了张总和他的同仁们正在履行并初步实现了他们的目标。电视行业同样靠产品--节目质量,靠品牌取胜。
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同志最近指出:作为中国电视传播的指导方针之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时代进步的内在要求。中国电视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健康有益的前提下,鼓励电视节目在风格、样式、体裁、观念、题材等方面的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各个阶层、观众各个方面的需要,丰富屏幕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电视的思想文化力量决不仅仅反映现代传媒的自身文化品位和层次,更重要的是电视传播会影响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中国电视在处理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商业娱乐形态之间的关系时,把握电视文化向精致方向发展,为社会的稳定、繁荣、文明,不断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
中国电视事业的大发展恰逢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中国电视队伍是年轻的,也是幸运的。在国内外电视的激烈竞争中,"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相信有作为的电视人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踏实努力,与同业者团结作战,创办出一个个名牌节目、栏目,在电视市场激烈竞争的汹涌大潮中,以独特的品牌傲立潮头。
我们期待着。
思考二:坚持从实际出发策划节目和栏目,杜绝"克隆"和"跟风",拚弃繁荣的单调,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点、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也有相应的转变。特别是90年代以后,这种变化渗透到思想文化战线上,引起传媒领域出现了不大不小的振荡。各种各样的文化快餐纷纷出笼,并以迅猛之势扫遍大江南北。在"快乐大本营"窜红后,各地仿而效之,一时间"快乐××"、"欢乐××"、"××之约"类节目排满了一些台的时间表,观众手中的摇控器寻遍了几十个频道,出现在荧屏上的都是内容雷同、手法相似的娱乐节目,甚至换来换去总是那些有点名气或不大有名气争取混个脸熟的面孔,对此有人称之为"繁荣的单调",面对这种"独一品牌连锁店"式的播出市场,观众也同样是徒叹奈何。
勿庸置疑,电视做为一种最迅速快捷、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娱乐功能是它肩负的任务之一。在某时某地,出现一种大众的文化快餐供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的娱乐消遣,我们无可厚非,现实存在具有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凡事都要有度。真理向前跨过一步可能成为谬误。不管何时何地,不从实际出发,纷纷"克隆"和"跟风",这不仅扼杀了观众的欣赏口味,同时也是电视人的悲哀。某些快餐一味在"闹腾"上做文章,置广大观众于不顾,把明星当猴耍,错把观众当"阿甘",实际上这些节目的主创人员也绝对不比"阿甘"聪明到哪去。打个简单的比喻:旗袍是东方女性的着装,但也要看穿在什么人的身上。一个身材优秀,三围标准的女子穿上它可能会仪态万方,令人赏心悦目。但如果不管高矮胖瘦的人都穿上旗袍在T型舞台上迈起猫步来,其结果只能是令人贻笑大方。贾府林黛玉的病态美是自然天成,但若让傻大姐儿拿起手绢假装矜持,故做淑女状,不是叫人看起来要多别扭有多别扭吗?电视节目的车施效颦大多没有什么好的收视效果,其中的道理大概如此。观众在上一当之后,表现的是决不买账。"看不起躲得起",即使要娱乐消遣,当代已是场所多多,方法多多,他决不会守在电视机前受洋罪。何况有些人士还有读书写作等更深层次的消遣、学习方式。退一步而言,即使你"克隆"的相当成功,也是学人家的,对锻炼队伍,出人才、出作品究竟有多大作用?
有识之士早已提出,电视节目制作从开始就离不开策划,因为电视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一种协同作业的方式下完成的。电视生产的运作、策划一般要遵循行业调查、数据分析、拟议对策、实施方案、情况反馈几个步骤,而前提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本地本台本部门的人力资源,设备状况,资金财力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三思而后行。只有从实际出发,办适合本地观众需求和欣赏水平,本台又具备条件的节目、栏目,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思考三:认清电视市场向制播分离方向发展的运作形势,节目制作和设置不宜求大求全,而要立足于小而精致,小有特色。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为21世纪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我们更应该清醒的看到,当前国内外电视业发展日新月异,发展速度之快,足以使我们瞠目。新的形势向我们电视从业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1世纪,一个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的电视台,节目设置上应该怎么办?
资料表明,全球广播电视垄断集团的形成,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构成了威胁。发达国家正在把目光盯准我国的电视市场,并已经实施其争夺市场的战略,一旦我国进入世贸组织,境外的电子媒体大规模进入,从我国广播电视业现状看,缺乏抵御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能力,一些小的广播电视台的生存能力都成了问题。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的传播媒介也面临着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深刻转变,电视业走外延发展,效率低下的路子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散"和"乱"的问题已成为电视发展的障碍。不久将来,电视业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将出现革命性变革,电视市场上的节目制作和节目播出的分离也是必然趋势。
面临这种严峻形势,我们节目设置的方针是不宜求大求多求全。因为我们的人力资源有限,设备财力有限,与其把有限资金、精力分散到大而无当的各个平庸节目中去,不如集中人力、财力办好自己的有特色的优秀节目、栏目。洒糊椒面的做法是不明智的。竞争靠品牌,靠节目质量的提高,拼人力、财力,我们做为地方台,不但不是海外对手,恐怕与中央台及某些省级台也不可同日而语。"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古今亦然。在节目设置中不妨立足于小而精致,小有特色,用特色去争市场、争观众,既减少人、财、物的消耗,又可以在电视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相信我们的电视从业人员会站在21世纪的制高点,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精办节目,以特色取胜,用自己的双手共创21世纪电视业的辉煌。
(作于2000年3月21日)
[老王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