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章所属类别:探索空间 所属大类: 探索空间 | ||||||||||||||||||||||||
广播新闻需要“无边界管理”
秦孟元
|
||||||||||||||||||||||||
登记日期:2001/1/26 14:57:03
|
||||||||||||||||||||||||
"无边界管理"是近年来出现在企业管理中的概念,是说在企业管理中要打破部门和级别的界限,按照市场的要求,将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的管理。广播电台是一个面向广泛听众群的新闻媒介,也存在一个市场。它要依赖这个市场生存,它自身的管理就应当符合市场的规律,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所以,企业的一些优秀管理经验同样值得我们借鉴,无边界管理,就很值得我们研究。
我们应当看到,目前,广播电台多数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部门之间分工明确,节目时段各自独立,记者与记者之间也有着泾渭分明的行业划分,更不用说存在于记者、编辑、主持人之间的楚河汉界了。俗话说,"分工不分家"。适当的分工是必要的,但如果这种分工过于机械教条、缺乏各部分间的合理联系和渗透,则必然会在相当大程度上阻碍广播自身比较优势的整体发挥。
在网络时代各种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广播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广播如同一个轻骑兵,它不能同报纸比深度,也不能同电视比直观性,同新兴的网络媒体相比,它又比不了其信息传播范围的广范性。那么广播的优势在哪里?笔者认为有二:一是"全",就是"汇天下之精华";二是"活",就是提供最鲜活的信息。这是广播的两条腿。要最大限度地迈开"全"和"活"这两条腿,充分发挥广播优势,就要勇于打破分工界限,培养更多的广播通才,按照新闻的规律办好节目。
一、 将新闻意识贯穿于整个广播管理工作之中。
有位老新闻工作者说得好:"变动乃新闻之母"。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变化每时每刻发生在我们身边,作为广播工作者,不但记者有报道传播新闻的责任,文艺、综合类节目主持人和编辑,也要有意识地争取把这种变化在最短的时间内告诉我们的听众。新闻节目要讲新闻、讲信息量,专题节目也要讲新闻、讲信息量,这不但是广播人的神圣职责,也是使广播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机会的客观要求。
仅以文艺节目为例,为什么会有"流行歌曲"?这不正是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对时代精神和人们生活方式、思想境界的一种动态的反映吗?人们所关注的文化、娱乐界里的新鲜事儿,不也是新闻的一种体现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文艺也是新闻的延伸,文艺节目也离不开新闻。
不久前,笔者听到某电台的一档文艺节目介绍美国总统如何如何宽厚待人、体恤民情,听后让人不明所以。不用说在中国,即使在美国本土,也没有哪家新闻媒体来为这些政客们唱这样的赞歌。不知我们的这位主持人和这档节目的制作人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另外,我们还经常在一些直播节目中听到主持人与听众交流时的"脱口秀"有失偏颇或偏激。由此可以看出,增强新闻宏观意识,对任何一个岗位的广播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使每一个环节都具备相当的新闻宏观意识,才能保证广播节目的整体质量。
现在的广播电台都有自身经营的问题,本着高效的原则,人员将越来越趋于精简干练,这就更加要求主持人、记者、编辑要具备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而其中,新闻的敏感性是一个基本功。
"不可一日无新闻"已经成为许多新闻工作者常记于心的一条经验,只有这样,记者的新闻意识才能不断提高。而广播的特性更要求广播新闻工作者能够及时了解到发生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新闻,并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去。在我们经济台不少记者都有这样一个好习惯,就是无论因公因私出差,都忘不了新闻。一位记者到济南参加学习,顺便发了一条济南书店生意红火的消息,播出后效果很好。这种"时刻睁着新闻眼,时刻不忘找新闻"的精神应该大力提倡,只有这样,广播才有活力。
二、 消除分工界限,发挥整体优势。
按照现有的广播管理体制,有部门的划分,也有岗位的不同,还有记者的分工,这些划分和分工从目前形势来看基本维持了节目的正常运作,但是,这种分工本身也多多少少阻碍了广播优势的发挥。(编者按:目前的分工是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确实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不过,在1989年就曾经有人提出记者的分工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可以按各类大市场进行分工,这样有利于记者增强市场的宏观意识,从市场的角度抓新闻更准确。当时,诸多广播电视从业人士都说,这个法等市场经济发育成熟了便可实现。如今,中国将"入世",时机是不是成熟了呢?对这方面的探讨感兴趣的话,可以访问一下《老王的论文集--精彩人生》"研讨篇"中的《拓宽经济报道的思路》一文。)
广播应该多搞点"短、平、快"的东西,它的主要功能是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事,至于为什么,怎么发生的,解决这些疑问更多的是其它媒体的特长。要发挥出广播的特点和长处,就要发挥好群体的优势。回头看我们经济台前几年较有影响的报道,多数是集体劳动的结晶。比如,象九三年元旦,记者分几路在新年之夜采访环卫工人、公交车乘务员、电业值班人员等各行各业的职工,还到医院录下了新年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这样的报道单靠一两个人是不行的。至于对突发性新闻的报道,那不仅是专职记者,也是每一个广播从业人员的本职工作。
三、 改善体制,鼓励交流,强化网络。
要真正使广播新闻管理"无边界",还必须有个灵活的机制。这个机制必须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一个面广量大的信息网络,真正让广播新闻活起来。
在体制上,不能够人为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节目与节目之间、人员与人员之间划出界限,要敢于交流,包括经验、信息、人员的交流。专题、文艺节目要强调新闻性,新闻节目也要讲求节目结构,讲求文艺性。要使广播媒体的各种优势在不同性质节目中都能得到发挥,使所有的节目都能发挥出内容新、信息量大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要在广播电台内部形成一个广泛的新闻网络,社会各个方面、各个行业、不同媒体的新闻信息在这个网络里都能得到体现和应用。
这里就存在内部和外部两个网络的问题,内部网络的建设,可以依靠局域网、业务例会等方式建立起来。而社会网络就要更多的利用"圈儿"以外的优势。真正的真知灼见还来自于人民群众, 更多的社会新闻要依靠听众提供线索,我们的记者、主持人、编辑必须是一个高水平的群众工作者,要充分发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要鼓励每一个人都建立起一个广泛的网络,并把对这种网络作用的发挥运用,与考核每个人的工作成绩结合起来。
总之,作为一种新闻媒体,电台的主要任务是传达信息,新闻应该是立台之本,这个新闻是广义的新闻,我们不能只理解成狭义的新闻节目。为了这个"本",要大力强调新闻意识的重要性,要打破广播新闻管理中存在的框框,把企业中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引用到广播新闻管理中来,无边界管理应该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老王论坛] |
![]() |
|||||||||||||||||||||||
|
||||||||||||||||||||||||
|
||||||||||||||||||||||||
|
||||||||||||||||||||||||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