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章所属类别:探索空间 所属大类: 探索空间 | ||||||||||||||||||||||||
浅议“说新闻”
施夏
|
||||||||||||||||||||||||
登记日期:2001/1/26 15:15:05
|
||||||||||||||||||||||||
(青岛)
从新闻板块的出现,到新闻性节目主持人,新闻的播讲方式也在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的改革而发生着变化,近几年,"说新闻"在各地的电视广播新闻节目中纷纷出现,"说者"有记者、编辑,也有播音员,虽然说的方式不近相同,但决不是在"播",而且在专业的节目主持人的评奖活动中,"说新闻"被定位为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参评节目。"说新闻"如同横空出世的一匹黑马,使沉寂了多年的新闻播出方式有了新的声音。 说新闻的出台并非个人臆想创造,它完全是时代发展、社会改革的必然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精神物质的极大丰富,特别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巨大变化,新闻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鲜活。从政府决策到百姓生活,从世界争端到生态环境,新闻的触角已经伸向每一个角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百姓生活成为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说百姓事、说百姓关心的事成为现今社会的需要,新闻面向人民、面向社会,新闻传播平民化也就成了现今新闻传播的一大特点。内容决定形式,说新闻这种形式以贴近生活的语言,平实的语调,极好的表现了新闻的这一特性。新闻平民化也将主持人从高高的报告台上送回了鲜活的生活,这就使得说者的对象感清晰准确,更容易把握态度的分寸,便于更加准确的传播信息。也给说者提供了表现生活的语言创作的大舞台,感情就会更加贴近受众,能充分体现平等交流的亲和力,赋予更多人情味的人文关怀。有了广阔驰骋的天地,说新闻的应运而生也就自然而成必然。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媒体的竞争也不例外,人们需要大量的信息,媒体作为提供信息的主渠道,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都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新闻传播当然是各家媒体的重头戏。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新闻传播只有求新、求快、求活,求富(信息的富有),才会有竞争力。说新闻以快节奏、多变化的特点顺应了这一要求。 传统的新闻传播以灌输式的为主,受众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当今社会,受众获取信息的目的日趋多元化,选择性极强,他们更喜欢平和、亲切、自然,交流的传播方式,那种依附于高高在上宣读式的播讲,自然脱离了受众的心理需求,难以争取受众的主动关注。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如何拉近距离,体现平等交流的亲和力,说新闻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切入点,可以说,从新闻板块中的新闻节目主持到说新闻,具有着质的变化,就如同念报纸与拿报纸说事儿,说新闻的人不再是替人说话的工具,而是有个性的鲜活的人,而节目因了人也就鲜活起来,象吴小莉与《小莉说时事》、陈鲁豫与《凤凰早班车》等,她们的节目与人都备受受众的欢迎
。说新闻成为新闻传播极具竞争力的一种新方式,已经受到了受众的认可,如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的《新闻焦点》仅一年的时间,就使收听率提升了三个位次。所以说,说新闻也是媒体竞争的产物。 说新闻是充分展示说者个性的传播形式,眼下不乏成功之士,但也有一些是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个性。对于说新闻这种形式,齐唱赞歌与一味否定,都是片面的,大胆实践之后,也应有充分而清醒的认识。下面是几点个人看法: 说新闻是一种贴近受众的很好的传播新闻的方式,但是将所有新闻节目都改成说新闻的形式,未必适宜,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说。象重大会议、党的重大政策性宣传、公告等等,还是应该以播讲为好,大气庄重,以充分体现宣传的政治性严肃性。所以,说新闻并不能取代播新闻,它们都有自己存在的合理空间。 另外,是不是所有新闻拿来就能说呢?说新闻对于每一篇稿件都要有很好的设计,并不是将由某某播音改为由某某主持,再加上几个语气词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在编写上下一番工夫。如下面一段消息,原文是: 长沙清理名不符实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新华社长沙9月6日电(刘凌 李定平)长沙市规划管理局日前发出通知,将以绿地率为考核标准,严格审查以花园、广场命名的小区和建筑物,达不到标准的,一律取消?quot;花园"、"广场"的名称。 按照"说"的需要改写后可以是这样的: 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由开发单位自己命名的"花园"、"广场"、"小区",在长沙市有了考核标准,那就是绿地率。长沙已经开始清理名不符实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说"的新闻的导语完全摆脱了原有新闻的六要素的约束,推行单因素导语,即在导语中,只突出一个最重要或最生动的要素。将听者的最大欲望凸显出来,就如同有了题目,犹如报纸的眉头。传统的广播新闻的消息写作一直沿用报纸的结构,总是在单一层面上完成的,导语是一个大概括,主体是详细内容,通常大多采用倒金字塔"的结构模式,即重要材料放在前面,次要材料放在后面,以便于读者的阅读。受众可以反复阅读,从中分析理解,而获取信息。事实上,由广播来传播这样一堆材料,而又不播送题目,在只有一次用耳"阅读"之后,由受众从中迅速反应出结论或者所需要的信息是不容易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受众获得信息时的负担。说新闻将信息的最重要之处一语中的,让受众有了明晰的目的,导语成了听者的向导,这就实现了听觉上的立体感,听者就会有目的的、带着兴趣甚至带着问题去听。 当然,这种题目化导语不同于新闻提要,提要要么是提炼新闻的主题和精华,要么是体现新闻的价值,而导语不仅是突出最重要、最鲜活的信息,同时,还起着将每个新闻的点串接起来的编织作用。导语链接信息是说的新闻的又一重要表现手段。导语将不同的信息群做块状链接:本市、国内、国际;政治、时事、社会等“块”的组合也靠导语的承前启后,使得各自独立的新闻事件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外部的承起转合,一环紧扣一环,紧紧拉住听者的心弦,延缓听者的兴趣,给听者以大信息量的同时,又提供了多维思考的联想空间。导语的链接作用使新闻编排层次更加明晰而丰满,而导语的导向作用将点状的线形排列变成多维立体网状发射,使新闻的各种职能体现的更加具体。
另外,说新闻的导语文无定式,活、新、快、富,丰富多样,错落有致,丰富了说者的声音色彩,在听觉上给人造成节奏的不断变化,在刺激听者感官的同时,也避免了单调。 传统的新闻语言来自于报纸,属于典型的书面语言,相对于广播语言口语化 的要求相差甚远,长期以来,广播口语化的口号一直是提的,但说新闻将它落到了实处,实现了新闻语言从报纸语言到广播语言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说新闻是在社会运转加速为方便受众收听新闻的背景下出台的,语言口语化是它的特征,但同时并不排斥书面语。 书面语在文化不够普及的特定时期,曾经被排斥在广播语言之外,曾经就有人将孙敬修老师改写儿童故事的事例当作新闻口语化的典范,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之下确实有必要。但如果是在当今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相当一批书面语在生活中已经被广泛使用的情况下,适当选用一些书面语也是完全需要的。 近几年 ,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渗透,语言的变化是惊人的,甚至有语言学家称,网络语言将是21世纪语言研究的新课题。网络现已成为新闻的翅膀,网络语言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新闻语言的一部分,而且它已经起到了丰富广播语言的作用。因此说新闻的语言中也有网络语言的影儿。
眼下,说新闻节目从内容到表达形式对新闻节目主持人、编辑甚至记者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上的变化。 有人认为,说者在说新闻的过程中,掺入了个人的主观看法和情感,不符合新闻客观真实原则。按新闻领域的传统观念,新闻不能有记者的情感倾向渗入,这当然是对的。因为情感倾向表现的是个人的好恶,这种好恶常常会扭曲事实真相。不容许有个人情感渗入,但不能不容许有记者的观点存在。人的社会实践都有它的目的性和价值追求。这些目的性和价值追求经过实践外化成存在物时,它们就寄寓在这些存在物中,成为事物的意义。 所谓观点,不是记者的主观随意性,而是对事物意义的挖掘和表述。凡是经过人的实践创造的事物,既有可感可觉的感性表象,又有只能靠理性才能察觉的意义,表象和意义的统一才是事物的全真。许多新闻能传递一个信息就完成了任务,但另有许多新闻则是要揭示意义的。我认为,个人观点在新闻报道中是允许存在的,这在我国新闻的党性、阶级性原则中也都有过论述,关键在于说新闻的人如何去把握。 目前,担纲说新闻的主持人一部分是记者或编辑,他们对节目能做到整体把握,但是却忽视了抓语言的基本功。甚至认为,字正腔圆会带来播音腔,就不是说新闻了,因此出现了字音模糊、语调单一、上气不接下气、棉花腔等问题。其实,说新闻节奏快、信息量大、情感变化多,更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口语化与字正腔圆在表情达意上并不矛盾,播音腔与棉花腔都是语言表达基本功不扎实的表现。因此,给说者提个醒儿,只要是语言表达的工作,就离不开发声吐字的基本功训练,就需要有“读而不板,说而不演”的播音基本功。 说新闻在中国的新闻传播史上是一个新生儿,它是时代的需要,它正在成长着。 |
![]() |
|||||||||||||||||||||||
|
||||||||||||||||||||||||
|
||||||||||||||||||||||||
|
||||||||||||||||||||||||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