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章所属类别:探索空间 所属大类: 探索空间 | ||||||||||||||||||||||||
新颖 形象 思辨 典型
──优质经济报道常见审美要素分析
徐 泉 (江苏省如东县广播电视台)
|
||||||||||||||||||||||||
登记日期:2004/6/21 10:44:37
|
||||||||||||||||||||||||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持续推进,使经济报道在我国大众传媒中的位置,显得日渐重要起来。关注我们的大众传媒,经济报道的数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尽管现在耐人寻味的优质经济报道仍然比较稀缺,但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还是有一些耐看、耐听、耐读,深受受众喜爱的优质经济报道在不断出现。分析这类报道,我们会发现,它们之所以吸引人,其实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笔者试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对优质经济报道中所常见的一些审美要素,作个简要探析。 穆青曾在一本书的序言中说:“我历来主张新闻记者应该是美的使者,要向人民传播美、展示美。”①从受众审美心理的角度看,人们也都希望在与日常报道的接触中获得审美愉悦。但相对其它新闻,一般经济报道还是有不少先天不足的,如专业性太强、教条味浓重,难写、难懂、难记等等。这就给我们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把平常经济生活中那些能够给人以审美享受的一些基本的元素,通过我们的报道把它发掘、提炼出来,展示给受众?笔者感觉,经济报道采写中,注意在其新颖性、形象性、思辨性、典型性上多花些功夫,对提高它的审美价值是会有帮助的。 以新颖性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审美心理。新颖性是新闻诸审美要素中的基本元素之一,是新闻美的首要特征,是新闻反映生活必不可少的要求。这种新颖性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材料新,思想新,角度新,形式新等等。新闻材料的新,包括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风尚、新经验、新问题等多方面的内容。现在大众传媒上比较吃香的预测性经济报道,它实际上就是对经济动向的一种反映。我国入世之后,国内经济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一些企业,手握资金的投资人或者消费者,他们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往往很难对宏观经济形势、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时迫切需要有权威背景为依托的预测性经济报道及时指点迷津。在我国商业领域,近几年不断有一些新型的商业业态出现在人们身边,这种经济生活中的新事物一经报道出来,马上会引起人们的关注。经济建设取得的新成就,经济交往中出现的新苗头,经济运行中探索出的新经验,以及经济发展进程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等,都能牵动受众的兴趣之弦,撩拨人们的好奇之心。 思想新,就是我们的经济报道中所蕴含的思想与理念,既要有时代色彩,有一定的前瞻性,又要有一定的独特性,不是人云亦云。 角度新,就是在报道经济生活,反映经济现象时,要精心选择好角度,力争跳出人们的常规思维。比如从政治的角度、历史的角度、社会的角度、人文的角度、生活的角度去报道经济现象,从文化新闻、体育新闻、教育新闻的视角反映经济问题、经济常识,均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中国民间画诀中有“仰视心恭,俯视心慈,平视心直,侧视心快”的说法,认为绘画只有巧妙地运用最富于表现力的视点,才能创造出出色的绘画作品。我们写经济报道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谓形式新,指的是我们在写经济报道时尽量采用既能充分展示报道主题,又能让受众喜欢接受的文体样式,如结构新、手法新、语言新等都是形式新的范畴。国内一家杂志曾经转载美国记者克雷格·史密斯在《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中国利用扩大支出来避免蒙受它的邻国所遇到的麻烦》。导语部分的语言就很精彩: “在秋收后显得坑坑洼洼的田野上,在一些茅屋草舍之间,用白瓷砖装饰的新建住户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它们就像在亚洲衰退期产生的忧郁气氛中出现的一盏盏显示经济活力的信号灯。” ② 记者用散文风格入题,生动的语言一开头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近20年来,不少优质经济报道形式创新的主要表现是:内容讲求意境与深度,结构讲究多样化与自由性,文字优美,表情达意好。这些较多地得益于文学的启示。 以形象性化深奥枯燥为通俗生动。在美学上,美感的基本点之一,就是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离开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因此,一篇新闻要写得生动、真切,给人以美感,记者就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具体的形象,“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③,就要善于“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④,调动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来表达新闻的主题。经济新闻的服务对象是一般群众,而不是专家;是外行,而不是里手。这就更需要我们注意对它的形象化表达。2003年6月10日《浙中科技报》上一篇题为《“45度角”菠菜的启示》的新闻,撷取山东省莱西市孙受镇种植出口“45度角”菠菜这一农村新现象,向读者形象地显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推行标准化生产的必要性。五百多字的新闻,前面约百分之九十的篇幅介绍了“45度角”菠菜的种法、优势及显著的经济效益,到最后才抖出文章的主题: “孙受‘45度角’菠菜给我们以启示:农产品要走向市场,走出国门,必须实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重在培养大批的技术型农民。” 经济报道常常要涉及比较干巴的经济理论知识,能否从经济理论中发现形象视角呢?答案是肯定的。经济日报记者詹国枢1990年采写的《从煮饺子说到规模经济》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什么是“规模经济”?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拿煮饺子作比喻: “朋友,如果我向您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您帮我煮一个饺子……您一定会说,别开玩笑了,要吃,咱就好好下一锅,谁那么傻?” 煮饺子这一形象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读:煮饺子不能一个一个地煮,那么办企业、出产品能像一个一个地煮饺子那样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经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之后,文章再进入规模经济的正题,读者就很容易理解了。⑤ 让人物的故事性情节进入新闻,也是使经济新闻形象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财经时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就分别鲜明地提出:“我们希望新闻事件化,事件数据化,数据形象化。”“在报道内容上侧重于经济新闻的故事性和深度分析。”
⑥为了增强经济报道的形象化色彩,我们应当多写视觉新闻,多展示经济事件过程的形象美,善于“以小见大”发掘更丰富的形象个体,有时图表新闻、图片新闻也是使经济报道富于形象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思辨性语言给报道画龙点睛。思辨性语言有利于增强经济报道的思想深刻性、历史厚重感,也是记者个人智慧才情的一种展示。人们也许至今不会忘记1997年香港回归时电视上曾出现的一幕,当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的军车越过罗湖口岸的深港分界线踏上香港土地的那一刻,央视名嘴白岩松激情满怀地讲了这样一句话:“此时此刻,他们迈出的虽然是一小步,但在中国人民的历史上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大步。”这一极富思辨色彩的即性点评,发人深思,一时不知震撼了电视、收音机前的多少观众、听众。一篇经济报道如果通篇都是一般的叙述性语言,受众就会感到平淡沉闷,即使有深刻的思想,读起来也会觉得味道不够。名记者艾丰所写的经济报道,常为读者所称道,人们评价他的经济报道魅力,不仅表现在有气势,见深度,多创新,还有一个吸引人的重要原因是,在艾丰的经济报道中,我们常能读到一些包含哲理的思辨语言。例如他在一篇写城市建设的报道中,单用一个段落写了这样的一段话: “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表明,城市建设上的成就可以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城市建设上的失误是人类社会最难改正的错误。” 在《新唐山的崛起》这篇报道中,艾丰在叙述建设新唐山的困难的时候写了这样一句话: “地震夺去了不幸人们的生命,而活下来的人则承担了全部的不幸。” ⑦ 这种耐人寻味的思辨语言,无疑会让读者驻目凝思,并重重拨动其审美的心弦。艾丰所写经济报道,有些仅看题目,就颇具思辨色彩,如《大陆桥头说新桥》、《面对生活不等式》、《黄酒加冰块》等。当然,思辨性的语言有时是比较费解的,新闻作品是一种通俗的速效的作品,满篇都是让人很费解的思辨语言肯定也是不行的。 以典型性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在美学理论中,典型本来是一个艺术方面的术语。它指的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塑造的既有鲜明独特性,又有深刻思想性、性格丰富性的艺术形象”⑧。其实,新闻典型与艺术典型具有相通之处:二者都要求被反映的对象具有代表性,思想具有深刻性。分析媒体上的诸多优质经济报道我们会发现,这些报道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在选题上都带有一定的典型性,典型的经济人物,典型的经济事件,典型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而这些典型所揭示出来的观念、思想、矛盾,在面上又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在较广泛的层面引起共鸣。如今年2月份,江苏省紫菜协会代表其下属107个会员,针对日本政府多年来通过进口配额、批准及原产地限制措施,只对韩国紫菜开放市场、不让中国紫菜进入的歧视性做法,向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提出申请,请求调查并认定日本政府在紫菜进口方面存在贸易壁垒,同时要求在此基础上与日本政府进行磋商,以促使其取消对原产于中国的条斑紫菜的进口限制措施。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国内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多家媒体的关注,随着事件的推进,各类跟踪报道频频见诸大小传媒。按说小小紫菜业,在国内经济中并没有多高的地位,何故会在媒体上如此受关注?关键就在于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事件,在国内产业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因为这件事是我国初步建立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以来,国内产业首次针对国外的贸易壁垒提出调查申请。这种做法启示国内相关出口企业在处理国际贸易争端中,除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及传统保障措施之外,还可主动运用贸易壁垒调查这一新的法律武器来维护企业自身权益。另外,在这起贸易壁垒调查中,紫菜行业协会所起的作用,对我国产业界也同样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经济报道典型的选择,能把准星锁定那些大的、显著性明显的典型,固然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但现实经济生活毕竟不可能给我们提供太多的这样的运气,尤其是对于一些处于基层的小的大众传媒。更多的情况下,作为地方传媒,我们还是应该以平常心多聚焦我们身边的典型,站在宏观的视角,以前瞻性眼光,比选我们身边层出不穷的各类经济主体、经济现象、经济热点、难点问题,挑选带有倾向性、具有代表性,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中、小典型予以报道。这样的典型,同样能增强我们经济报道的魅力。曾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电视评论《粪桶畅销的启示》,是浙江电视台记者在一个县的地方工业品订货会上捕捉到的题材。这次订货会上,被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一种塑料粪桶第一天就有了60万元的定单,而许多高档次的产品几天下来却是一分钱的合同也没签下。从这一新闻由头出发,记者作了精辟的分析:“事实上,农民已开始追求高档消费品,但他们迫切需要的,还是那些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急用、实在,如粪桶之类的商品。”因此,我们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绝不能对这一基本国情视而不见,而应当不断为农村市场开发和生产更多的适销对路的产品。透过小小的粪桶,却折射出了广阔农村市场一方面疲软,另一方面有效供给不足这个大的时代背景。这篇评论虽然已过去十年有余,但它所反映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这就是一个小典型的魅力。从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出发我们会发现,典型性往往蕴含了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或显著性这两个关键属性,因而可以讲,典型性也是新闻美的重要特征之一。 优质经济报道所含的审美元素,当然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体现在经济报道中的标题艺术美、导语凝练美、主体丰实美、背景衬托美、结尾余韵美,还有贯穿作品当中的意境美、质朴美、流变美、文约美等等,都能令我们笔下的经济报道增色不少。本文侧重所谈的,仅是优质经济报道中最为常见的四种审美元素。 注释: ①杨健:《新闻审美》第1页,新华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②张云莲:《谈如何提高财经新闻的报道质量》,载《新闻通讯》2002年第5期。 ③《罗丹论艺术》第5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出版。 ④晋·陆机:《文赋》。 ⑤詹国枢:《从煮饺子说到规模经济》,载《经济日报》1990年12月8日。 ⑥罗建华:《“易读性”打开方便之门》,载《新闻战线》2001年第9期。 ⑦艾丰:《经济述评自析集》第19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 ⑧季水河:《新闻美学》第51页,新华出版社2001年出版。 |
![]() |
|||||||||||||||||||||||
|
||||||||||||||||||||||||
|
||||||||||||||||||||||||
|
||||||||||||||||||||||||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