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章所属类别:探索空间 所属大类: 探索空间 | ||||||||||||||||||||||||
对当前电视节目形式的几点理论思考
虹雨 (青岛电视台)
|
||||||||||||||||||||||||
登记日期:2004/7/29 7:41:27
|
||||||||||||||||||||||||
内容提要:在信息日趋同质化与社会化的今天,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已成为媒体市场化的电视业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对电视节目题材的多维思考、对电视节目中的人际传播的亲和作用、对电视节目的多元互动效应及对电视节目形式的科学策划进行理论思考和探讨,将对当前电视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电视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历来是一矛盾。内容是构成电视节目的基础因子,而形式是电视节目的表现方式,两者互为依存。然在信息化的今天,随着信息同质与信息共享时代的到来,电视节目内容的信源已是日益趋同,由此,一个注重电视节目形式(或谓形态)的命题就越来越成为当前各电视媒体为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不得不加以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
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过程与特征就是信息的日趋同质化与社会化,这一结论已成为当前传播界的一个共识。因此,在市场化的今天,为了打造和提升城市主要媒体——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众多“电视人”不得不将以往长期着重于发掘与垄断信息源——即电视内容的诉求转向了今天侧重于电视节目形式变化的取向。其结果是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形态)亦成了当前电视业界十分关注的焦点。 如在传统的电视新闻栏目出现了像南京《零距离》这样一种新的范式与模本。同样的新闻内容,在南京《零距离》节目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思辩性的传播状态、逻辑转切的传播方式、独特通俗的平民语境、以及主持人的亲和形象……这一切无疑令人耳目一新。而新闻节目以往那种呆板的播报和说的形式(形态),正在被加入一种鲜活的即时评论所激活,即那些硬性新闻题材的传播正在被一种软性的传播所取代,而原先一些软性题材的传播则以强势传播……由于新闻传播形式(形态)的变化,使诸如南京《零距离》这样的新闻栏目竟然很快成了一档在目前中国传播界颇有争议但在收视率上却是一路攀升的热门节目。 又如在传统的电视服务类节目中出现了像青岛《满汉全席》这样一类以新颖表现形式见长的样本与范例,同样的服务目的,但在《满汉全席》节目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寓意于娱的传播形态、新潮的视觉环境、多元互动的传播方式、以及主持人的机敏诙谐……它所凸现的是服务类节目已开始从传统的单一说教型向现代多元的知识服务型转化。由此,这一以新表现形式组构的地方台节目,因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而成为中央台的一档固定节目。 再如在目前诸多的对话类节目中,亦出现了像《对话》、《艺术人生》、《半边天》等一批引人入胜的电视节目,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以情节、情感、诉求、逻辑等来驱动、深化话题的“场”效应,使原本“普通”的内容在“个性”化形式的表现下显得那么丰富、深刻和醇厚,而王志、朱军、张越等这样一批代表个性化表现特征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竟然也使得这些原本很“俗”的节目成为了当前拥有一大批特定受众的品牌栏目。 众多现实个案已经实证,电视节目的个性表现形式(形态),即在共有共享的信息资源中获得独特求异的表现形式(形态),才是今天城市主要媒体——电视节目所刻意追求的核心竞争力。
二
那么如何来创新电视节目的个性表现形式(形态)呢?笔者认为,对节目题材的多维思考、对人际传播的亲和作用、对视觉感官的互动效应及对节目形式的策划这四方面入手进行探讨,也许其中能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1、对节目题材的多维思考是节目形式创新的核心。以电视新闻节目为例,如果我们将硬性新闻节目的视线从一般的内容平面放宽为表现方式的多维视角,即变通常单一的信息收集与合成为立体的多维思考,以及变一般的信息处理为积极的“深度加工”,包括将新闻的背景资料深度组合运用,从而将新闻节目常规的一点——看点,扩大为特别的两点——看点加辩点,甚至可将受众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和评议权组合进来,从而形成一个充满三维(立体)构架的“信息阵”。于是,新闻节目的播出,不再仅仅是“播”或“说”,而且还有“评”和“辩”的多元互动。由此,新闻节目就会因其传播形式的变化而变得生动、透彻和具有公信力。 事实证明,这样的新闻节目必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眼球。从《焦点访谈》的用事实说话,到《新闻调查》的新闻背后的新闻;从《新闻会客厅》到《面对面》,包括地方台在内的种种探索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2、培养和造就节目主持人的亲和力是节目形式创新的基础。随着电视节目多元互动式人际传播的增加,节目主持人之个人人格魅力的作用日趋凸现。节目主持人的知识存量、心理素质、表达语境、品质气度、投足举止、应变能力等等,是今天电视节目突破平庸的“第一生产力”。而主持人的智慧、宽爱、个性和幽默所产生的亲和力、穿透力和震撼力,是任何一档节目最终能否突出重围而成为名牌栏目的一个关键因素。设想一下,如果《幸运52》不是李咏,如果《南京零距离》没有孟非,那展现在观众眼前的电视节目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3、多元互动和社会认同是电视节目形式创新的前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和交往需求都获满足的条件下,人们更需要的是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求。因此,在物质极为丰富和信息社会化的今天,社会公众所越来越强烈的参与意识及他们与传播媒体之间的多元互动已成为当今集声像为一体的电视节目的一大亮点。 今年5月在深圳启动的华娱电视重头节目《我是中国星》,利用五一黄金周在深圳进行了连续7天的户外直播,影响由广东波及到全国,甚至有选手专程从甘肃、新疆及新加坡、印尼、泰国赶来参赛。数据显示:初赛7天的户外直播在中山、韶关、广州和深圳等地,平均收视率分别达到了4.3、3.0、2.2和1.3;广州等地15-24年龄段的观众的收视率高达4.2.2个月内,全国报名参赛者超过了万人。节目“全民参与,挖掘新人,包装明星”的宗旨,直接点燃了观众参与的热情,获得大范围大面积的眼球关注自然也在意料之中。 然而,社会文化的时(时代)空(区域)差异使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自然产生差异。因此,在特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制约下,多元互动的电视节目形式就必须要得到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心理认同、个性认同。只有这样,该电视节目的整个表现才会被一定的社会群体所接受和喜爱。 4、多元组合的技术策划则是电视节目形式创新的动力。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新并非空*来风,它需要科学和精心的策划。电视节目的信源、信码、信道……包括传媒技术的可能性等都需要了解;核心受视群的成本评价、道德评价、心理评价……包括社会公众的价值评价等都需要知晓。“预则立”,多元组合社会各种资源共同参与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新策划已成为各电视媒体在知识经济(或曰智力经济)条件下的一个体刻不容缓的追求目标。社会“智脑”的参与不仅使电视节目的信源、信码被大大放大,而且更使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被无限拓展……多元组合的技术策划还使制作出来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要求电视节目形式(形态)的加速变化和创新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电视节目形式(形态)的趋新,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社会受众需求的必然,也是电视媒体市场化的必然。任何一个城市主要媒体——电视要想在新世纪里创造其节目的永恒,就必须注重加大对电视节目形式(形态)的科学研究,这是笔者对当前电视节目思考的一个结论。 [老王论坛] |
![]() |
|||||||||||||||||||||||
|
||||||||||||||||||||||||
|
||||||||||||||||||||||||
|
||||||||||||||||||||||||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