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章所属类别:探索空间 所属大类: 探索空间 | ||||||||||||||||||||||||
也谈新闻娱乐化
牟 婕(青岛市广播电视局总编室)
|
||||||||||||||||||||||||
登记日期:2004/12/6 15:34:28
|
||||||||||||||||||||||||
娱乐的产生是市场需要的产物。见证了香港娱乐媒体成长的业内人士陈冠中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介绍说,上个世纪80年代,香港娱乐报道大都是明星授意甚至公关公司策划的产物,但这个局面在现实的需要下马上就被打破了。 一边是读者被娱乐报道越搞越大的胃口,一边是市场竞争的紧迫压力需要产生变革。原来一路畅通的娱乐通稿的市场越来越小,娱乐记者在所属媒体的压迫下,希望做出更多更私密的报道,于是,原来的娱乐记者告别了与明星或者公关的合作关系,另立山头,把本来波澜不兴的娱乐游戏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旷日持久的猫鼠大战。 由于经济的普通富足,现代大众最求的是一种“简单快乐”,由此产生了“后院篱笆原则”(back-fence principle)。这是由CBS的王牌主持丹.拉瑟提出的,按照拉瑟的解释,就是设想一天结束的时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时会讨论的新闻。“后院篱笆原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新闻的娱乐化。 大众化时代,娱乐产品最容易成为畅销品。在这种消费逻辑引导之下的媒介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娱乐化倾向:最初是纯娱乐性节目和内容大幅度上升,最后则发展到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的日益模糊,即所谓“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大众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而将名人趣事及各种有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灾害时间、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为追求轰动效应,揭露别人隐私、侵犯别人名誉,恶意炒作名人事件,甚至是制造假新闻,这从我国新闻官司的不断盘声中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是所谓“硬性新闻软着陆”,媒体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出娱乐价值。而商业化的媒体操作将导致穿没的传播中心远离对社会重大显示问题的关注。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传媒的娱乐化浪潮来势凶猛,从国外媒体炒作克林顿丑闻到国内媒体对“名人”、“私生子”等隐私的津津乐道,新闻的娱乐化趋势似乎愈演愈烈。有人据守欢迎,认为新闻的娱乐功能给受众营造了“其乐融融”的虚拟世界,接触了疲劳,按摩了精神;同时又起到了监督社会丑恶现象的作用,并且给媒体自身也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也有人表示反感,认为新闻娱乐化的日益泛滥导致了媒体公信力的缺失,误导手重的审美情绪和价值取向,是一种“自掘坟墓”的短期行为,众说纷纭。由此,从我国传媒发展的角度、受众的注意力角度、每体产业经营角度,等等,新闻的娱乐化到底何去何从,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 一、公众人物与媒体的双重“恋私癖”与“庸俗化” 媒体和名人都知道,抖出隐私,就能吸引多数人的眼球,产生“眼球经济”,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无论是名人自己“曝料”,还是“外人揭发”,亦或是媒体挖掘,动力都来自于满足人的好奇本性。诸如“毛宁被刺”、“陈宝莲自杀”、“刘晓庆被捕”、“木子美现象”、“名导家庭地图”、“饶赵案”、“高峰私生子认亲”等等事件的长篇累牍的炒作。值得说的是,就在传媒热炒张国荣坠楼身亡事件的时候,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也遭遇不幸,然而却没有得到传媒的过多关注,以至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因自己在北京的住所被标示在地图上见报后,正常生活不断遭到骚扰,一著名导演对刊登该“明星地图”的《明星周刊》记者破口大骂,他的那句“我他妈的真想抽你””的“名人名言”,在互联网上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来。其实作为明星和公众人物,应该有这种心理准备,就是满足公众的正当好奇心,如果没有公众的注意力,怎么能挣到钱?如果说当在北京非典时期那些平时在媒体纷纷亮相、惟恐被公众遗忘的各路明星们一个个都失踪了,那么现在面对公众摆出“大爷”的姿态,在大庭广众之下破口大骂,让我们看到的则是公众人物自私和庸俗的一面。而作为媒体呢?就算是不考虑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也要从新闻规律和新闻道德规范曾面上考虑一下报道的后果和效果吧。如果一味地只追求“眼球”,只追求“卖点”,而因此给他人带来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媒体的行径不啻是“暴政”,超越了它本身的职能界限。 长此以往,在双方你来我往、虚虚实实中,媒体与明星联手共谋,各自拿走了自己的利益,而把公众撇在被愚弄的地位,留下的只有浮躁和庸俗。 二、新闻娱乐化的“优”和“劣” 诚然,如果没有媒体的有效监督,娱乐权到底为现实生活提供了哪些可充盈的东西?暗箱操作、赶场做秀、违法乱纪,等等,香港著名“狗仔”阿黄这样论述娱乐新闻记者存在的意义,“我们的任务就是求证,做公众人物就要有被拍摄报道的心理准备。不能说做好事就召开记者会,否则就阻止别人知道,这合理吗?----我是记者,不是录音机”。《明星周刊》的黄爱东西认为,好的记者都必须具备狗仔精神,“狗仔是一种挖掘新闻要素的必备手段”。北京光线的王长田则认为,“狗仔但不八卦”可能是中国今后娱乐报道的走向。 在轰轰烈烈的新闻化的背后必然有其道理可究,不可否认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传媒带来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闻娱乐化可以看作是媒介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新闻娱乐化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一战期间的黄色新闻,黄色新闻是在煽情主义新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注意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等问题,黄色新闻是报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它起源于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世界报》和赫斯特的《新闻报》带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新闻娱乐化是传媒走向市场的结果,是传媒竞争的需要,是受众的心理需求。我国传媒已从以“传者为中心”转化为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要参与竞争、实行优胜劣汰,通过一切手段争取最大市场份额,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娱乐化的道路就成为众多媒体不谋而合的选择,甚至有的媒体还将娱乐化作为拯救媒体的良药。新闻娱乐化也符合了观众视听习惯的需要,满足了受众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要求,增强了媒体的启蒙作用、人文关怀作用和舆论监督作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传媒充斥着娱乐,只关注新闻的娱乐功能,沉溺于传媒所提供的信息的狭隘境界里,满足于传媒牵引下自我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梦幻世界,并以媒介提供的信息作为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的依据?新闻娱乐化的倾向会不会过分强调了新闻的娱乐功能,而影响了其他功能的发挥,削弱甚至丧失了媒体应有的传递信息、沟通社会的主要功能?新闻娱乐化的倾向会不会导致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味追求将假恶丑现象公之于众,勾引受众猎奇心理,而把真正的警示作用抛至脑后,最终获得暴利,使新闻成了沽名钓誉的工具而走入歧途? 在现阶段,也许很难对新闻娱乐化下一个简单的定论,只能说这是一个度的问题。在充分考虑受众接受和社会接受的前提下,挖掘新闻的娱乐功能可以使媒介真正走向大众,可以为媒介在市场竞争下保持优势提供可靠的保障;如果以猎奇、炒作为手段,以赢利为根本目标,就可能让传媒走向歧途。 三、新闻传播的“娱乐化”和“故事化” 国内新闻界,自2003年7月中华新闻报刊载“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到同年9月 试举一例,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2004年1月开办的电视新闻栏目《阿六头说新闻》,是一档用杭州话播报的新闻节目,开播后在杭州反响热烈,收视率节节攀升。目前AC尼尔森的平均率已经达到了11.3%,创下了近年来杭州电视新闻栏目的收视高峰,最近这档栏目在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上入选“全国百佳栏目”。《阿六头说新闻》不是走娱乐化的路子,选材上并不是以娱乐新闻、花边新闻、犯罪新闻等能带来感官刺激的新闻作为主体,而是把民生新闻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所谓民生新闻是带有本地化的,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生计息息相关的新闻讯息。此节目的成功尝试得益于在新闻的趣味性上的探索,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上的探索。民生新闻的实质就是市井新闻。现场和过程是这类报道的关键。因为娱乐性已是做这类报道的初衷之一。 从内容上说,娱乐化新闻写作在内容减少了严肃新闻的比例,以花边新闻等带有刺激意味的信息作为重点,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娱乐价值,故事化新闻写作则注重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故事。 从立足点上说,新闻娱乐化以感官刺激的特征吸引最大化的受众量,从而争取广告商,获得商业利益最大化。而新闻故事化则挖掘现实意义,通过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代表时代发展的事件,揭示社会现实状况或未来趋势,从而引起受众全局化的严肃思考,理性地面对现实。 从影响力上说,新闻娱乐化实现了新闻从“说教式影响力”到“眼球注意力的过渡,而新闻故事化则实现了从“眼球注意力”向“深远影响力”的转变。 如传媒学者 1、快速发展的中国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新闻娱乐化是我国社会在当前急剧转型时期,受世界范围这股风潮的影响而出现的。面对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激烈竞争,如果因为害怕新闻不严肃、低俗、没有社会责任感而不敢正视新闻娱乐化,那么,到时候我们所面对的就不是简单的要不要娱乐化的问题,而是民族文化的失守!当然,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和功能是帮助受众监测生活环境、建立社会联系,培养受众崇高的审美品位。提供文化娱乐享受当然也是其重要功能之一,但显而易见,过分的娱乐化倾向只会起到**效果,不可能达到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公众文化修养的目的。因此,在社会转型期,这种负效应不应被忽视,或者应受到关注,传媒和受众负有共同责任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以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新闻娱乐化”之利是符合受众接受新闻讯息的心理,能为传媒争取更多的受众。所以受到新闻传播实践者们的欢迎;其弊则在于:很容易使新闻变的低俗,甚至成为文化垃圾,导致媒体公信力丧失,最终失去受众。综上所述,继续探索新闻娱乐化的道路,向人性化、贴近性上靠拢,无论是新闻故事化也好,还是新闻民生化也好,亦或是将来新兴的新闻时尚化、个性化,某某化,等等,都是新闻业者探索的思路。 2、在处理稿件时,除了考虑新闻与受众的相关性、贴近性以引起受众的阅听兴趣外,我们还应该激励受众接受传媒的信息并使这些新闻嵌入受众的日常生活文化中,让我们提供的新闻成为受众谈论的话题。要放弃传播者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和高高在上的腔调,让自己和受众一起理解认识周围的世界。将新闻聚焦于某一个人物身上,用对个人体验的微观观照来代替对社会历史背景的宏观考察。在一些重大社会政治事件的报道中,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如在伊拉克战争中,对一场世界和平与发展受到威胁,人类生存环境被破坏的战争漠不关心,而对女兵林奇、田纳西州的"父子"兵等伊战报道塑造出的媒体"明星"的疯狂追逐,更是显示出娱乐化浪潮下个人化的魅力。数量可观的注意力也因为个人魅力而被牢牢地维系在媒体周围。 3、我们首先要尊重受众的消费心理。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选择那些最大多数群众感兴趣的新闻。哪些是最大多数群众感兴趣的新闻;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接触大众传媒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反映群众的呼声”,“客观地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帮助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决策”以及“报道最大多数群众感兴趣的新闻”和“推动社会变革”,“提高群众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帮助人们实行舆论监督”以及“及时提供背景帮助人们理解新闻”分别成为媒介报道题材中受众需求的热点。另外,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还可以加强声音和画面等功能元素的利用,适当的煽情、适当的增加趣味性以增强可阅听性。 |
![]() |
|||||||||||||||||||||||
|
||||||||||||||||||||||||
|
||||||||||||||||||||||||
|
||||||||||||||||||||||||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