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9.19 修正flash导航按钮、迁入新空间。 2018 1.08 网站迁入商业空间。 2008 5.28 网站迁入青岛广电传媒网服务器,感谢传媒网提供网站空间。2005 6.15《老王论坛》正式申请 lwlt.net 做为永久域名,同时采用强大的商业网站空间,希望能为网友提供更好的服务。升级核心代码。(2005.4.15) 增加在线调查功能,《老王论坛》,将会推出一些题目的在线调查,欢迎您投票参与。 增加越来越流行的 RSS 聚合服务。RSS ? 什么是 RSS ?全称“Rich Site Summary”或“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种数据描述规范,通过 RSS 阅读器查看页面,简洁、快速,没有页面美工,只有文字。 修正和优化搜索和高级搜索功能。 《老王论坛》再添与网友的沟通方式,如果你喜欢哪一篇文章,可以在这篇文章的下面,选择你喜欢的程度,来告诉作者。 本站所有文章、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归各自著作权人所有,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及国际法保护,未经许可不得有转载、引用、出版、发表等一切有损著作权人利益的行为,否则将有承担严厉的刑事责任或民事责任的可能。
  文章所属类别:探索空间 所属大类: 探索空间  
 
试析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市民化趋势


白双翎(沈阳大学)
     
 
登记日期:2005/6/15 8:34:17
 
   
 

引言: 本课题主要是探讨电视新闻传播的市民化对当今主流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以及这种市民化的趋势的原由,通过引领事实来阐述该趋势至现在的大部分表现形式和作用范围。基于科学的对事实,对表现形式和传播范围的大量分析,大胆推理和预见到市民化新闻传播的可能变更和未来的趋势走向,并总结出该种传播形式的最终归宿,值得我们对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及其本质的发展研究做出一定的思考和价值导向。

 

一﹑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市民化趋势流行的原因

1、报道新闻仍然是电视媒体的主要功能

作为传播媒介,新闻节目素来就是电视节目的主体,而且其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整个电视台的实力。随着电视栏目化的发展,新闻已经逐步渗透于各类电视节目中﹐同时﹐各种形式的新闻节目层出不穷。集新闻、知识、服务与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节目样式成为一种新趋势。人们也更习惯在闲暇时间轻松地收看的电视节目﹐从中获得大量自己所需要的或感兴趣的信息。因此,节目编导愈具备新闻意识,节目的内容也就愈能贴近社会生活,就愈受到观众的好评。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市民化”节目,既向受众报道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又同时为市民提供当前物质文化和家庭生活、的动态信息节社会经济所急需的各项有益服务目。这类栏目具有极大的潜力,它不仅为观众提供反映客观世界的信息,又能有效地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既突出了电视媒体时效的迅捷,又切实为受众提供了具体的服务。

2、以技术条件的发展为前提

著名的传播学家施拉姆在其《传播学概论》中说:“在这个时代里,与其说自然资源,而不如说是知识信息有可能成为人类的主要资源以及力量和幸福的必要且不可少的条件”。世界正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和依赖将越来越重﹐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需要对我们这个急剧变动的世界发言。电视节目与多媒体技术互相借鉴、融合,形成了新的传播模式。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变化,必然促使电视传播观念的变革。利用电子摄像设备的优势,尽可能将一段生活素材保持完整,以足够的时空为观众提供一个由形象、声音、环境氛围和心理情绪所组成的信息场,使观众有足够的时空来观察,具有较大的获取信息的自由度.网络技朮的飞速发展﹐计算器技朮的普及,电视向观众单向传播的时代已经过去。观众可通过技朮手段直接于电视进行互动。传统电视媒体,是我播你看,观众被动接受。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日益临近,信息在整个社会和个人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同的信息对不同的决策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关联和影响,因而,对于新近发生的各类重大新闻,受众不仅仅要求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有关的信息报道,满足自己的强烈的“新闻欲”,更希望媒体能够成为自己发表意见、展示主张的窗口和平台,实现其同样强烈的“表达欲”。通过网络技朮﹐观众可以与媒体实时取得交流。毋庸置疑,市民化电视节目正是基于以上的物质技术条件才得以产生和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参与”在传播中的含义是从传播者的所见、所知、所感引起受众的“共想”、“共知”、“共见”,从而达到共鸣。可以说,没有哪一种传播方式能象电视直播更吸引观众的参与感。这种传播方式有一种超越媒介的力,能产生当面的会晤、一对一的人际直接传播的效应,这就大大缩短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从而增强了电视节目的亲切感和真实感。

3、受众本体论影响为必然结果

受众本体论的核心就是:一切传播活动均随广大受众的意志而转移,完整表达受众意图及其生存状态和提高受众素质成为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这一理论推动下,电视工作者意识到,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不仅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新闻传播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是制导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所有新闻传播活动的目标终点,任何忽视受众的新闻传播活动都不可能实现预期的传播目的。传播学对大量新闻传播事实的研究表明,受众除了有选择地对新闻信息加以注意、理解、记忆之外,还积极地寻找自己需要而传播者没有发出的新闻信息。受众对新闻、新闻传播活动具有检验作用。只有那些符合受众需要、符合受众心理活动规律的新闻传播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反之,不顾受众的需要、违反受众心理反应的客观规律,单从主观愿望出发,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就不能较好地实现新闻传播目的,甚至会受受众逆反心理等因素影响,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不仅使受众拒绝接受传播信息,甚至拒绝理会传播这类信息的传播者和传播媒介。随着观众平均文化程度的提高﹐自我价值意识的形成﹐受众业已不愿再听编导者强行灌输的观点,而要求从真实的生活场景、新闻现场里自己去理解蕴藏其中的意义和信息。平民化的节目恰恰能够为观众提供由形象、声音、环境氛围和心理情绪所组成的全方位的信息,使他们有足够的信任、足够的自由度去观察和思考,最大限度满足了观众的要求。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的心态是讨厌虚假渴望真实。这种心理变化一旦介入到传播过程中,人们就要求媒介为自己提供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新闻信息,人们喜欢从电视里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电视艺术是生活的浓缩与放大,在淡得如一杯清茶的生活原生态里,人们寻找着沉甸甸的扣拨心弦的美。市民化节目正是满足了这种社会审美心理的需要,成为打动观众的最好的传播方式之一。

4﹑各地电视台的竞争与模仿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电视台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其中一个显着的标志就是城市电视台所拥有的频道数量不断增加。频道拥有量从一个很有意义的侧面反映了一个城市电视台的发展态势,体现了一个城市电视台的规模、实力和影响力。

  一个电视台在设置栏目、制作节目时的原则是什幺?这通常似乎是很明确的。最重要的不外乎有:(1 )要能够受观众喜爱和好评;(2 )要有高的收视率;(3 )要能够吸引广告主;(4 )要对竞争对手有威胁;(5 )要有新意;(6 )要成本核算;(7 )有时还要考虑是否能够获奖等等。这七个因素虽然互相关联,还常常互为因果。" 是否观众喜爱,有好的评价" " 是否有高的收视率" 是几乎所有电视台特别强调的因素。这说明受众本位已成为各城市电视台领导们的共识。为使电视新闻取得更高的收视率﹐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的编排越来越符合普通大众市民的口味﹐在针对新闻节目如何提高收视率的探索中不断加强电视新闻市民化的程度。同时﹐各地电视台在自我的探索进程中﹐又不断的互相借鉴﹑模仿﹐导致市民化新闻形式迅速流行发展。

二、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市民化节目的内涵

1、取材视点的市民化

“市民化”一词的意义集中在节目素材的选择上,即从普通百姓的生活视角、审美趣味出发,观察生活、抓拍细节,纪录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只需要顺应生活、顺其自然,平常人平常事,平常话平常情,平常之中见真实。不论是严谨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或是看似轻松的《实话实说》,还是平朴的《纪事》、《生活空间》,以及某些广受欢迎的电视剧,它们在内容选择上有三个共同的特点:首先,百姓关心什幺,电视节目就集中反映什幺。其次,以朴素自然为美,重视撷取不经雕琢的生活原生态画面。第三,从人们熟悉的生活中,寻找人们不熟悉的内容,并将其深挖凸现出来,即把熟悉的生活陌生化。刻画日常生活空间背后深刻的真实,展现一种精神力量,使观众看到一种人生、一个民族蕴积已久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才是“市民化”的主旨。市民化电视新闻的一个最大变化体现在选材上就是:包含有大量娱乐性和人情味的“软”信息,正在成为都市新闻的主要构成,当然,在央视和各省卫视新闻中,时政新闻目前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是,作为一种趋势,它带有某种必然性。北京电视台等省市电视台的改版,也都在朝“软”信息的方向发展,选材上不再只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而是更多地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平凡人的故事展开人性化的报道。题材上的这种变化从两个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方面,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了被采访对象,让每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情感欲求、精神世界、物质生活条件等个体的生存状况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关怀;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尊重了电视观众,想观众所想,以最大多数人的视角关注社会生活,大大增加了内容上的亲和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过去以事为本、见事不见人的传播观念的“反叛”,而这种反叛的精神实质则是以尊重人、关心人为指归的人文关怀。

2、叙事方式的市民化

近年来,社会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的转型,平民化是这次转型的一个突出特点。过去,由于过分强调电视新闻媒介的“喉舌”作用和意识形态功能,新闻节目一直采用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的高蹈播音方式,具有庄重、严肃、简洁、明快、准确、可信的优点,但也让人觉得居高临下、宣传说教的刻板方式缺少人情味和亲和力。如今,受众抛弃了媒介权威、全盘接受的观念,开始要求自主、能动到选择获取信息,他们嘲笑忧国忧民状和庄重严肃的播报方式。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也为了较好地配合新闻内容的新变化,新闻播报方式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其中,“说新闻”成为不少电视台新闻播报方式的共同选择。主持人自然本色的表情、亲切随和的节奏、不温不火的语调、舒缓有致的语速、幽默诙谐的谈吐大大拉近了主持人和观众的心理距离,从而给观众以朋友般的亲近感和信赖感。这种人格化、生活化、口语化的播报语言和形体语言的完美配合更好到适应了平民化的趋势,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江苏卫视的《晚间播报》、浙江卫视的《阳光直播室》等都体现主持风格的这种嬗变。此外,在播音形式上,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广州台的《今日报道》改坐播为站播,虽然褒贬不一,也还不失为增加亲近感的一种尝试。不难看出,这种嬗变的深层依据仍然是人文关怀,尊重观众、关心观众,正是媒介发展到“以受众为中心”的现实表现。近年来,社会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的转型,平民化是这次转型的一个突出特点,有的学者将之归结为“众声喧哗”的时期,英雄的退隐标志着一个无中心或泛中心时代的到来。主持风格的嬗变较好到应和了这种转型,过去,由于过分强调电视新闻媒介的“喉舌”作用和意识形态功能,新闻节目一直采用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的高蹈播音方式,具有庄重、严肃、简洁、明快、准确、可信的优点,但也让人觉得居高临下、宣传说教的刻板方式缺少人情味和亲和力。如今,受众抛弃了媒介权威、全盘接受的观念,开始要求自主、能动到选择获取信息,他们嘲笑忧国忧民状和庄重严肃的播报方式。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也为了较好地配合新闻内容的新变化,新闻播报方式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其中,“说新闻”成为不少电视台新闻播报方式的共同选择。主持人自然本色的表情、亲切随和的节奏、不温不火的语调、舒缓有致的语速、幽默诙谐的谈吐大大拉近了主持人和观众的心理距离,从而给观众以朋友般的亲近感和信赖感。这种人格化、生活化、口语化的播报语言和形体语言的完美配合更好到适应了平民化的趋势,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江苏卫视的《晚间播报》、浙江卫视的《阳光直播室》等都体现主持风格的这种嬗变。此外,在播音形式上,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广州台的《今日报道》改坐播为站播,虽然褒贬不一,也还不失为增加亲近感的一种尝试。不难看出,这种嬗变的深层依据仍然是人文关怀,尊重观众、关心观众,正是媒介发展到“以受众为中心”的现实表现。

3、制作流程的市民化

首先,是对“主题先行”的反思。编导者应该在自然而然地进入具体情境时理解和发现主题,结论的产生往往来源于其在关注过程中的发现。而在这个关注过程中,创作者应始终做到: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要的东西,要努力判断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幺。其次,市民化反对虚构、重演、嫁接,节目的创作者必须抱有对生活的尊重和对自己的真诚,不虚伪、不违心、不矫揉造作,要朴质地对待生活,真诚地与生活交流对话,淡化主体意识。上海卫视的直播节目《上海早晨》不仅每天为市民提供天气、交通情况和购物、旅游等方面的信息,还时常介绍些生活小常识来丰富节目的服务性内容。演播室的设计也别出心裁,家居式的摆设更增添了生活的气息。与其说它是直播间,还不如说它是个温馨的“小家”更为贴切。观众透过主持人身后的窗户可清晰了解南京西路上的车流路况。同时,他们还利用直播的互动手段,通过上海市交通指挥中心的“屏幕墙”的图像信号把节目播出同一时间全市的交通路况随时传递给广大市民。可见,编导们在制作流程上的“市民化”体现到了节目的每一个细节。

4、美学意义上的市民化

在创作上市民化节目也有着自己的美学追求,它力图寻找“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两种创作方法的统一。“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是我国古代审美论和文艺创作论命题,引用于电视制作中,“以我观物”指把自己鲜明的个性、当下的心境和感受融入创作过程中,从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和价值判断;“以物观物”则指将制作者个体意志和情感因素搁在一边,把自己的眼睛作为纯粹的透镜,反射原生态的客观存在。从平民化的制作理念中可看出,它反对“主题先行”提倡按照事物本身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结构报道,这应该属于“以物观物”的创作思想;而主张制作者参与生活,真诚真实地反映生活,并寻找熟悉生活中陌生化的内容,又与“以我观物”的思想相近。“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两者相连成一个完整的创造思想就是:电视制作人首先要融入生活,摈弃自己的成见,全身心地感悟生活中蕴含的深意和美感,然后带着对生活鲜明的感受,运用合适的方法,通过对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原生态镜头的组合、解说,将这种感悟转化为具体的符号系统。因为感悟的内容、表达感悟的基本材料都来源于生活本身,所以“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是和谐统一的。

三﹑电视新闻平民化节目的新形式

1﹑电视把部分空间交给观众。栏目开辟互动内容,让观众自己“做”节目。

电视新闻传播中﹐带来的新闻互动﹐一方面不仅给市民一个报道新闻﹐传播新闻的平台﹐另一方面也给予了大众市民对新闻起到的舆论监督的作用.电视新闻提供了大众交流的平台﹐探讨针砭当前热门的事件看法﹐道德标准。而电视媒体在给予大众的互动平台上﹐以期通过大家的交流﹐最终总结出一个大众认可的行为标准和准则。新闻媒体正从原来的单一”说教”职能转变为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新闻的本质新闻来自于大众生活﹐体现的是大众生活中的事件。由于大众对新闻的无限求知欲﹐而电视媒体本身在人力﹐物力﹐制作成本上考虑﹐不可能无限扩张﹐因此提供新闻互动平台﹐依靠大众提供新闻线索﹐相应在人力及制作成本上的少量投资就可以换来满足大众相对无限的求知欲。

凤凰卫视有一文件节目,叫做《媒体大拼盘》,串编各地新闻,很活泼。其中有一个小版块叫做“我来评新闻”,就是每天请一位异地的观众做评论员,通过电话对当天的一则新闻进行评点。有一期节目,先是报了一条内蒙交警为解决堵车问题当街下跪的新闻,接着就请厦门的一个中学生来评论。中学生明确表示,交警的做法不是最好办法,还应该从管理上寻找解决途径。

虽然中学生的“高见”未免稚嫩,甚至还带有许多个人色彩,但他有板有眼的“点评”,却使整个节目都变得生动起来。

这个“我来评新闻”的意义还在于,从传播方式上说,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线被淡化了,体现了个体的话语权,传者和受者之间形成了互动。也正因为这种互动以及个体话语权的被尊重 ,使更多的观众获得了满足感,产生了共鸣。同样,《开心辞典》、《百万富翁》等益智类节目请现场参与观众通过电话求告场外亲友帮助答题的做法也属这类“互动”形式。

青岛电视台《生活在线》节目组建 “新闻自己拍俱乐部”的尝试,是又一种“互动”顾名思义,这个俱乐部就是让观众自己拍新闻。

想法很简单:把有家用摄像机,对新闻感兴趣的观众都发动起来,请他们来参与节目。栏目中专门开辟了版块,就叫“新闻自己拍”。72岁的李雄飞老人特别善于观察,把一家饭店盖房子盖进了两棵树的事拍了下来,题目就叫“开餐馆围进两棵树这餐馆是张大民开的?”角度很独特,画面很生活,加上我们配了俏皮的解说词,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11岁的小朋友也送来了自己所在学校搞军训的新闻“今天我当兵”。

这些内容,因为是出自普通观众之手,关注的大多是生活小事,语言也朴素平实,使节目更加生活、生动、活泼、轻松。最重要的是,这个俱乐部体现的就是受众参与传播并作为了电视节目的组成部分。

2.开办网上电视,打造自己的网上互动平台。

现在,每晚我们看到《经济半小时》结束的时候,常会听到主持人对大家说:“有关节目的具体内容,请点击央视国际网站我们的主页。”同样的结束语出现在凤凰卫视的许多新闻节目里。在凤凰网里,新闻主页的更新非常及时,还加入了“时评链接”等专为网页设计的内容。这是电视节目借助网络与观众形成互动空间的最直接途径。

电视节目网页实现了对节目的再拓展和再开掘,毕竟网络的大容量突破了电视新闻的时段和节目长度限制,给了更多人发言的机会,而网络的匿名性又使这些意见呈现多元化,由此吸引更多的参与和关注。

央视的“足球之夜”是较早利用网络平台的栏目之一,他们在节目直播的过程中,常就某些足球热点问题进行“网上调查”,请网友们选择答案,并在节目中穿插回馈调查结果。有专家指出:当个体网民在投票后发现自己的答案与大多数人吻合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和归属感。

四、“市民化”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还原得过分

市民化节目不论纪录内容上的原生态,还是叙事上的白话,都意味着理性向现象的靠拢和还原,而这种还原的最终目标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寻找理原是制作人员在对生活的追随中迷失了自我,没有理性的约束,原生态也就成了一盘散沙,白话式叙事就成为毫无新意的絮语。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首先是做节目时要有明确的思路。有了主题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理出头绪,才能选取到对表达主题有表现力、说服力、包含丰富的有效信息的素材,没有主题,素材就是一盘散沙。但“市民化”反对“主题先行”,因此编导必须有能力判断眼前正在进行的生活中形象的价值,在认识、比较中抓取重点,发展有意义的情节。并在后期对素材剪接时,建立叙事结构,组合字幕、图表、音乐以加强信息,这是创造性的工作。“市民化”不应是一种素材的堆砌。

2﹑新闻过度娱乐化

受众收看电视的目的除了获取新闻外﹐娱乐也是观众收看电视的重要原因。为迎合市民的娱乐需要﹐市民化新闻节目节目大多将新闻娱乐化。一方面,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这股潮流在广电节目中盛行。娱乐化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在内容上,新闻界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实现硬新闻软着陆发展到极致,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连我国一些颇为知名的新闻学者也在强调:在网络和有线电视时代,人们越来越把新闻当成娱乐看。随市民化新闻性﹐过分还原的兴起﹐各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表现出较强的大众化、通俗化倾向,内容强调“软”、“近”、“实 ”(实用),这对改变以往我国媒介内容一味重宣传轻信息、重教育轻娱乐的状况,做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极有益处。但同时也产生了某些负效应,其中之一就是过分强调通俗化以争夺市场,结果走向庸俗化,过于强调软性内容的号召力,片面模仿国外媒介的某些做法,走娱乐化甚至是新闻娱乐化的道路;某些媒介或热衷于炒作名人轶闻、奇闻异事,或热衷于将镜头聚焦于都市光怪陆离的百姓琐事,或热衷于凶杀、**等事件的追逐,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执着于一时的赢利。在写法上,从强调人情味、趣味性到强调煽情性,甚至是耸人听闻,力求故事性,不惜无中生有,节外生枝,甚至于制造假新闻,以曲折离奇吸引受众。

从市民的关注视角出发,并不意味着只能与受众在同一水平线上徘徊,而应该把关照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近期某些电视剧制作就明显地表现出对一些观念不加批判的宣扬,如对权威的崇拜,虽然老百姓可能是喜闻乐见,但它不符合我们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念。

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要强调和重视电视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电视的舆论引导功能。阐释学和接受理论的研究证明,提供给受者的讯息,应该与其原有的知识储备、道德水平、美感层次及其它价值观念部分相合,同时又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市民化趋势一方面推动了新闻传播的发展﹐满足了大多数普通市民的信息需求﹐大大提高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让众多受文化水平限制而不喜欢收看传统电视新闻的观众开始关注新闻节目。它对增强受众的新闻意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关注受众的切实需要﹐提高受众文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市民化的电视新闻成为了众多市民与社会交流的平台﹐人们重新从新闻中关注社会﹐关注自我的生活。由于电视新闻市民化的趋势满足了当今中国大多数民众的需要﹐所以市民化的电视新闻仍将在未来的几年里继续存在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各电视台创办市民化新闻节目时互相模仿﹐从报道形式到主持风格趋同﹐缺乏新意﹔为增加受视率﹐一味将新闻软化﹐娱乐化﹐甚至庸俗化﹔只作浅显的事件说明﹐不做深度报道﹐不引导事件背后的的思考。这些问题都将制约新闻报导市民化趋势的发展﹐容易使人们误会市民化等于庸俗化而产生反感。在電視新聞市民化的趨勢下﹐只有發揚優勢﹐解決面臨的問題﹐才能最大的發揮新聞市民化的優勢﹐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大眾。

[老王论坛]

     
     

你认为这篇文章:   很好 非常好 你的昵称:


  来自: 218.61.70.*   830830 认为这篇文章:非常好。 (2008/8/26 13:35:04)
  来自: 218.61.70.*   lll 认为这篇文章:。 (2008/8/26 13:34:23)
  来自: 218.59.48.*   123 认为这篇文章:非常好。 (2005/6/16 19:24:56)

 
站内搜索:
更多同类别文章:
  《传统媒体在网络突发事件中如何避免被边缘化》 2012/5/11 13:14:57  
  《多做一些比较研究》王文伟 2011/3/19 17:19:22  
  《青岛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初探》兰 竹 2010/10/16 16:04:58  
  《抵制舆论监督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挑战》程士华、王骏勇、方列 2010/8/10 9:36:24  
  《关于新闻评论的几点看法》老 王 2009/9/9 14:41:14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