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章所属类别:探索空间 所属大类: 探索空间 | ||||||||||||||||||||||||
谈地方时政新闻的创新
曾文英
|
||||||||||||||||||||||||
登记日期:2005/7/21 9:03:59
|
||||||||||||||||||||||||
随着电视市场的不断扩展,观众的收视视野也日益开阔,这给电视节目尤其是新闻节目带来了新的挑战。诸如,《南京零距离》等地方民生新闻一出现,收视率便一路攀升,与之相比,地方时政新闻收视率为何上不了甚至有逐步下降趋势呢?有人说,那是因为观众爱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观众不关心时事政治,因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措施的施行,对每一位民众的切身利益、生活轨迹,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谁还会对此不闻不问呢?所以,问题在于怎样报道,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能否适应观众的需求。大多观众收视新闻的习惯是一级又一级,而地方时政新闻如果一成不变地沿袭中央台、省台的内容和模式,这样的“烹调”观众“吃腻”了会产生厌烦,不“买账”是理所当然的。面对着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尤其是民生新闻这一“对手”“亲家”,时政新闻要走“主流化”的路子,成为主打强档栏目,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只有创新,才能赢得更多的观众。那么,怎样创新呢?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从下列三方面入手: 一、从观众“应知、想知”出发选准报道的切入点 粗略统计,各地的时政新闻,会议报道和各个阶段政治任务的宣传报道占《新闻节目》内容60%以上。如何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到位,无疑需要拥有广大的观众,不然这一舆论引导作用将大加折扣。许多记者和编辑都有这样的感觉,时政新闻最难报道的莫过于会议方面的新闻。长期以来,许多新闻媒体都提出改革新闻报道,甚至按级别规定领导在荧屏上露面的长度,但收效甚微。事实上,会议报道不能以领导为核心,而应以内容为中心考虑如何组织报道。换句话说,会议报道应紧紧抓住观众“应知、想知”的内容作为有效的信息切入,切忌面面俱到。 首先,截取某一侧面。会议作为一个整体,报道时可以采取局部切入法,先抓住一个点,或具体的一个侧面进行报道,即截取与广大观众工作、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新信息作为报道的重点,《潮州新闻》中《我市将提供12600个中小学优质学位》是记者在采访市金山中学和高级中学新校区、湘桥区城南中英文学校三所学校建设情况时获得的。这样做比泛泛而过地概括学校建设、全面而不漏的扫描,更可把握观众“想知”的基本特征,给观众尤其是家长提供更为深刻而有用的信息。 其次,拓展广阔空间。它不是正面地去报道那些能够显示中心、支配整个会议的核心内容,而是运用与核心内容有关的其他事情的背景、缘由的材料来突出报道的主题。这样的报道,摆脱了镜头摇来摇去均是台上或台下的状况,调来与报道内容相关的镜头,以丰富场景,挖掘会议背后的真实。程式化的电视会议报道,场面往往庄严、肃穆而缺乏生机活力,但观众最感兴趣的还是鲜活的画面、现实的说法。因此,应把镜头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例如,当会议提到发展“三高”农业时,调来一组又一组有关的镜头或一串串有效的数字,再加上相关采访或资料,既可丰富电视报道的内容,又可加深观众对会议内容的理解。 至于围绕各个时期中心工作的政治宣传,如果一味地模式化报道,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记者要善于抓住“闪光点”,尤其是观众“应知”的“点”。潮州电视台记者在采访“全国、全省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针对潮州的实际,着力在“整治‘大吨位改标为小吨位’车辆的”方面做文章,使观众明确目前地方车辆的整治重点,自觉配合这一行动。可以想象,如果整篇新闻报道都泛泛而谈,均是空话、套话和领导、出席人员的镜头摇来摇去,谁还想看。 二、从适应观众心理需求入手创新报道方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同一信息的内容接收率会越来越低,然而同一信息变换形式后接收率则能保持平衡甚至提升。时政新闻要赢得观众,必须从研究大众的心理出发,不断变换报道方式。 一是在报道的深度上下功夫。面对着来自不同渠道的重要信息,尤其是与地方社会经济起重大作用的信息,人们不仅仅想了解其动态,更想知道其鲜为人知的背景信息,作为电视新闻这一影响力较大的媒体理应承担着这种功能,为观众“释疑、解惑”。如在重要新闻报道时配合开辟《新闻背景》、《新闻资料》、《新闻链接》等栏目来满足观众的这一特殊需求。这不仅仅为了吸引观众,而是电视新闻媒体所应担负的一种社会责任。在中泰建交30周年之际,2005年6月30日,潮州电视台《潮州新闻》以大篇幅推出了有关潮州市与曼谷市签署友好城市关系谅解备忘录、潮州市领导会见曼谷市政府代表团一行、曼谷市政府代表团在潮州参观考察的报道,同时报道了签署备忘录的背景和影响方面的报道《新闻资料:天使之国——曼谷》、《新闻背景:潮泰友谊源远流长》、《潮州曼谷合作前景广阔》等。这些相关报道使时政新闻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大大得到提升。 二是在强化舆论监督上下功夫。各地的民生新闻为何收视率节节攀升,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该新闻节目从维护百姓利益出发,正视现实,敢于揭露不良现象。而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地方的主档节目——时政新闻,也要善于对社会现象的冷思考,辩证地分析世间存在的问题,不回避矛盾,不脱离现实,以政治家的眼光,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新闻报道有深度、有厚度。诸如社会治安等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时政新闻,除考虑连续和跟踪报道各地存在的问题和整治情况外,还应对事物的现象及其原因,社会制度及其人们的思想认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不应停留在表层的事件报道,而是要努力寻找新闻背后能够引发人们深思的东西,张扬电视新闻主打栏目的“声威”,发挥党的“喉舌”舆论导向作用,树立起时政新闻的形象。潮州电视台在迈向主流化新闻的进程中,在配合市委市政府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也对地方政府和各部门的一系列工作进行了有力的监督,成为地方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如潮州电视台《潮州新闻》2005年3月6日采播的《建设工地噪音扰民,周边群众意见纷纷》和4月4日采播的《我市首次行政许可听证会:聚焦加油站选址建设》等新闻,就市区枫春路枫荫亭处的凤城加油站建设问题,充分反映各方的意见,尤其是群众的意见与建议。2005年5月,该台又先后采播了一组《社会传真》新闻:《凤新中学周边环境污染严重》、《凤新中学:污染仍在继续 师生仍受侵害》、《污染凤新中学的工厂被责令停产》等。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舆论监督也是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一种方式。其旨在由此引起地方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为合理解决问题提供舆论监督和舆论支持。 三是在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上下功夫。每一地方在每一时期、每一阶段都有其中心工作,也有广大观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工作能否落实、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影响着地方各级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有些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在涉猎这些内容时,往往只顾正面宣传,担心**的东西会产生不良影响。现实呢?是难以回避的:新闻媒体不谈,群众照样谈;电视节目不敢涉及,网站却到处散布。时政新闻应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既要注重正面的宣传,也要担负起“析疑、解惑”的义务。例如,一项新政策、新措施的出台,观众都期待着我们新闻媒体能给予解释,使他们能够了解其原因和意义。试想,如果我们抱着“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出发,采编的时政新闻既能根据地方的中心工作,又能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话题,这样的宣传报道有利于地方的发展、有利群众的利益,何愁收视率不会提高? 三、从吸引观众的视角着眼变换编排形式 电视新闻的编排不能理解为各条新闻的随意拼凑与组合,而要根据新闻的内容及其特点,按照宣传报道的意图,赋予它一种特殊而又全新的效应,达到1+1>2的目的。然而,纵观各地的时政新闻,其节目的编排几乎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固定模式,即“主要领导出席的会议或参加的活动——各部门各单位传达贯彻会议情况或取得的工作业绩——一些小地方小单位的工作动态(包括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怪不得有观众戏说:“地方新闻从市(县)委书记开始,到警方抓贼结束。”众所周知,新闻节目的编排一方面受报道内容的制约,但反过来又对报道的内容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合乎事理情理的时政新闻编排,能极大地增强新闻的表达力和影响力。 一是以观众最关心的重大事件作为重点,凸现其版面的位置。以往在选择头条时,大多编辑总是把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或活动的消息作为首选。我们的电视新闻宣传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但是选编头条不应以领导职务大小排列,而应遵循新闻的规律,按照新闻价值,还要讲究宣传的艺术和注意新闻的效应。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尽量减少和改进会议报道,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多报道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这就给我们选择新闻头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潮州电视台在2005年上半年的新闻报道中,所发头条大多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的生产生活事件、或在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有指导意义的新闻。例如《龙卷风突袭饶平渔村,近十人伤间房屋被毁》、《韩江北桥主桥桥墩施工完成过半》、《黄金周:莘莘学子“充电”忙》、《省道S335线东山路口至枫溪广场开始改造》、《化丰集团投资近百亿元发展石化工业》、《韩江渡口部分航线今早恢复通航》、《举全市之力办水平高、影响大、实效好的陶博会》、《我市将采取措施,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等,这样的头条新闻实实在在,价值也比较大。其实,记者和编辑要善于把各地各部门落实中央省市的工作精神和工作重点的具体的行动和做法挖掘出来,这样的新闻,所起的宣传效果会更好。 二是以提要、标题吊观众“胃口”,达到“形象”抓人的目的。新闻节目的内容提要是新闻稿件的高度集中和概括,起着介绍节目、引导收视的作用。在一组新闻节目的编排中,内容提要能起到“点睛”的作用。怎样才能使提要起到“形象”抓人的作用呢?当然,应该根据新闻的内容。俗话说“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提要的长短、修饰、补充,均要依据当日新闻的价值和作用,灵活运用。总之,内容提要要成为观众解读电视新闻的“利器”,帮助观众准确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和意义。内容提要虽说是简短一两句话,但是它体现了编辑的“用心”,这是新闻节目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内容提要不要过分讲究文采,但一定要准确、明了,力求生动,激发广大观众收视的欲望。 三是从导语入手,引导观众进入新闻的“形象”之中。导语是新闻写作学特有的一个概念,也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每条新闻的开头如何,与其整条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直接影响观众的观看兴趣、情绪和注意力。记者、编辑如果能撰写或修改好导语,新闻就会稳住观众的眼光,而且还可以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有经验的记者、编辑均在导语上下功夫。诸如从观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写导语,观众是最乐意看的。 四是寻找“关系场”,使新闻产生互助效应。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与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某一对或几对之间的关系,还甚为紧密,若把它们放在同一“关系场”中,则能产生独特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点,许多编辑都有共识:各条新闻的合理搭配和巧妙的排列,均能实现整体效益上超过单条新闻效果之总和。 (作者单位:南方传媒集团潮州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
![]() |
|||||||||||||||||||||||
|
||||||||||||||||||||||||
|
||||||||||||||||||||||||
|
||||||||||||||||||||||||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