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新闻报道呈现出娱乐化的走向,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产生了很多**影响。如果不加以规范,可能会陷入夸大、歪曲新闻事实的误区,污染社会风气,削弱传媒的社会责任。不但违背新闻规律,也不利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最终阻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新闻娱乐化是指将硬新闻尽力软化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媒介极端关注辛普森案不是在于反思种族问题和司法问题,而是在于炒作体育明星的凶杀案;媒介关注独立检查官斯塔尔的报告和莱温斯基的一举一动,不是在于反思美国总统的品行和美国的司法制度,而是在于炒作总统的风流韵事。其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甚至出现在一些重大的政治题材中。“两会”期间,某些记者关注的不是人民的呼声和代表委员的议案,而是热衷于代表委员的生活琐事和身边“花絮”。“两会”开幕前夕,赵本山代表和其他几位人大代表一起,应邀在央视和美国一位参议员进行荧屏连线对话,交流东西方民主制度不同做法,畅谈彼此参政经历和体会。结果,事后媒体报道的标题,却做成了“中国笑星牵手美国议员欲演跨国喜剧”上。另外,有些媒体还别出心裁的开辟“两会”专栏,请知名委员写心得,谈感受。说白了,这类专栏的卖点不在“两会”,而是借助这些知名代表、委员的“明星效应”,提高发行量,提升收视率。明星心事代替了“两会”议政,娱乐化倾向显而易见。
新闻娱乐化带来极大的**影响:
首先,过度新闻娱乐化污染了社会空气
新闻炒作越来越“火”,恰如一位娱乐记者所描绘的:就像爆玉米花,一颗小小的不起眼的玉米粒经过高温加热之后发出“砰”的一声爆响,变成了一朵玉米花一一这个过程就叫“炒作”。只不过在这里,玉米粒变成了一个需要广而告之的娱乐事件或娱乐人物。虽然它的本质并没有变,但是经过“炒作”的声势,它的形象和内容已经完全不同了。如果说,纯粹的娱乐新闻如此炒作,还有其本身的娱乐因子为由,而颇具严肃性的政治、法制、经济和社会新闻,被“搞笑”被“炒作”,使之娱乐化、低俗化,就有悖于新闻规律和新闻职业道德了。如部分媒体对马加爵案件的肆意炒作,已经使一个残暴的凶杀大案、严肃的法制案例,悄然演变为一场带有低俗化、娱乐化倾向的新闻炒作。
随着马加爵的被逮捕,社会上竟衍生出好些“搞笑”的故事,并通过媒体广为传播:某地街头张贴着一个酒吧的招聘启事,竟然酷似马加爵的 “通缉令”,让路人啼笑皆非;有人制作了一个视频软件,在网上唱起有图有声的“马加爵之歌”:“一时冲动杀了几个哥们20万通缉我真是狼狈……”。大小传媒铺天盖地争说马加爵,或“妖魔化”,或“明星化”:什么“马加爵是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人”,“星象学家认为,马加爵生于5月 4日,他的星象预示他有强烈的暴力倾向”之类的所谓“报道”频频出现;有些传媒,大字标题对马加爵冠以“校园杀手”、“云大屠夫”、“混世魔王”之名的同时,更热衷于大爆其平日“趣闻逸事”之“猛料”,争先恐后,惟恐抢不到人们“眼球”。有些传媒,“精神抖擞”地追踪着马加爵被捕后的一举一动,不放过警方专案组的一言一行,甚至把侦查、取证过程当作 “明星登台”、“球赛鸣锣”或者“时装秀”、“真人秀”来报道。
一起本值得深刻反思的社会悲剧就在媒体的合力搞笑中渐渐演变**们茶余饭后的娱乐品,什么追问反思、什么道德评价,在娱乐的光环下早已黯然失色,愈来愈淡出人们的思维。
其次,过度新闻娱乐化淡化了传媒社会责任
传媒的社会责任包括:真实而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做社会与公众的耳目喉舌;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发挥媒介社会监督作用;尊重公民人格尊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履行社会公共文化的使命,不传播低俗不雅的信息。大众传媒有责任让公众迅速、准确、充分、完整地知晓和理解新闻事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中存在的机遇、挑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判断。前段时间,“木子美风波”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本来很普通的一件事,经媒体炒作后妇孺皆知。姑且抛开由此引发的是非曲直不说,有些媒体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考虑的多为可读性与点击率,并没有顾及到一些未成年孩子的接受能力。媒体对传播自由一向是看重的,看重自由不代表滥用自由。媒体在尊重木子美的个人价值取向的同时,并不忽略他人的取
第三,过度新闻娱乐化降低了党报格调
更让人担忧的是党报受发行量降低和都市报异军突起的影响,愈来愈倾向于将新闻软化, 以增强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尤其是一些地市级党报逐渐向新闻娱乐化靠近。综观近来一些党报在新闻娱乐化倾向上的表现主要有三方面:
(一)版面设计上娱乐化。一些机关报受晚报、都市报影响较大,盲目仿效一些在市场上比较走红的报纸的版面,结果导致内容与形式的不吻合,甚至媚俗,有损严肃报纸的权威性和可信性。有些党报在图片的处理上,有这样一种视觉反差:一版上是领导人的讲话照片,一翻别的版就是明星们千姿百媚的倩影。有些党报在版面设计时对颜色的运用也不加选择,喜欢用漂亮的颜色罗列成“花花世界”,读者看报纸视觉极易疲劳。
(二)报道视角上娱乐化。在都市类报纸大量出现、报纸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一些党报为了吸引受众,注重报道一些文化娱乐新闻、社会新闻等。有些机关报在对社会新闻的报道上偏重于社会偶发事件,
特别是灾祸、事故、犯罪、丑闻等**消息,在报道中以耸人听闻的手法把读者吸引到社会问题中具有低级趣味的那一面。另外由于地市党报的地域覆盖等条件的局限,不可能每天有大量的本地娱乐新闻,势必要选用或转摘其他媒体的有关报道,有些编辑人员不加选择,热衷于隐私和绯闻报道,哗众取宠,削弱了党报的威信。
(三)写作手法上娱乐化。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标题上,有些党报的社会新闻为了吸引读者,制作一些诸如《妻子当“小姐”丈夫动了刀》、《吸毒吸破家产“妈咪”二进宫》这样的刺激性标题,有损党报的严肃性。新闻娱乐化与党报的严肃性、权威性是相悖的,若报的新闻娱乐化倾向继续下去,则会降低党报的格调,影响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第四、新闻娱乐化过度泛滥有违新闻规律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信息共享,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言之凿凿?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是毫无道理的。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高低深浅,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所以,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娱乐新闻,还是别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影响必然祸害无穷。
市场经济初期新闻娱乐化的某些作法在媒介商业化、通俗化方面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是新闻媒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的必然阶段之一,但物极必反,新闻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当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越来越高,硬性参考信息需求趋势转强,盛极一时的新闻娱乐潮必然让位于以真实、迅速、权威、客观、公正取胜的严肃新闻,以适应社会真实需要。就我国而言,因为媒介所有制的本质要求,使我国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显区别于西方纯商业性的媒介,不可能走上彻底市场化的道路,而只是适度市场取向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