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9.19 修正flash导航按钮、迁入新空间。 2018 1.08 网站迁入商业空间。 2008 5.28 网站迁入青岛广电传媒网服务器,感谢传媒网提供网站空间。2005 6.15《老王论坛》正式申请 lwlt.net 做为永久域名,同时采用强大的商业网站空间,希望能为网友提供更好的服务。升级核心代码。(2005.4.15) 增加在线调查功能,《老王论坛》,将会推出一些题目的在线调查,欢迎您投票参与。 增加越来越流行的 RSS 聚合服务。RSS ? 什么是 RSS ?全称“Rich Site Summary”或“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种数据描述规范,通过 RSS 阅读器查看页面,简洁、快速,没有页面美工,只有文字。 修正和优化搜索和高级搜索功能。 《老王论坛》再添与网友的沟通方式,如果你喜欢哪一篇文章,可以在这篇文章的下面,选择你喜欢的程度,来告诉作者。 本站所有文章、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归各自著作权人所有,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及国际法保护,未经许可不得有转载、引用、出版、发表等一切有损著作权人利益的行为,否则将有承担严厉的刑事责任或民事责任的可能。
  文章所属类别:精彩人生-研讨篇-精选 所属大类: 精彩人生 精彩人生-研讨篇 精彩人生-研讨篇-精选  
 
从春风雨想到广播电视评论


王文伟
     
 
登记日期:2003/1/16 16:30:07
 
   
 

(1995年11月)

在《春风雨》的节目研讨会上,有人说,成功的纪实性报道不乏有点睛的抒情之笔。还有人说,《春风雨》是“四不象”的节目,是一种创新。这使我突然联想到了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节目和青岛电视二台的《黄海视点》等节目中的新闻评论,这些评论大都以“记者观察”出现,以纪实性为主,夹叙夹议,不乏有深刻的理性思索和论理的精彩之笔。这种评论也是非驴非马的“四不象”,也是一种创新。然而,有人仍套用报纸的体裁,称之为“述评”。我则以为这种评论与报纸的“述评”体裁是完全不同的,它是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评论体裁,是广播电视自己的评论。我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里反映了一个广播电视“走自己的路”和怎样“自己走路”的问题。也许年轻的同志不太清楚其中的历史源缘,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历史。

历史的回顾与思索

    人民广播长期形成了这么一个“惯性”:广播没有自己评论。有的话也是播报通讯社和报纸的评论。后来有人甚至得出结论,广播电视不应有自己的评论。理由大体上有两点,一是广播电视没有必要发自己的评论,评论的工作一般由报纸和通讯社去完成就可以了;二是广播电视搞评论的话,“搞也搞不过别人”。《辞海》在注释评论时也是这样说的“评论是报刊言论的总称。”把广播电视排除在外。直到一九七九年,在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上,提出广播要自己走路,广播工作者在研讨广播新闻改革时,一致认为,广播要有自己的言论。一九八三年三月吴冷西部长指示,“广播电视应该有自己的评论。”但“要精心写作,宜精不宜滥。”,广播电视才开始有点点滴滴的编后和短评,而当中央台发了一篇大评论后,却又被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两次向中宣部领导写信告状。广播电视到底应该有没有自己的评论?这个认识问题,纠缠了很久,几起几伏。直到广播电视实现全面改革后,中央台出现了《一丹话题》、《观察与思考》、《质量万里行》一类言论色彩颇浓的专题节目后,广播电视的评论开始有了新的转机,近两年《焦点访谈》、《新闻纵横》这样的新闻评论性节目在中央台的问世,使广播电视的评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我们青岛的广播电视四十六年的历史中,从一张报纸、一瓶浆糊、一把剪子,“象报纸那样办广播”节目,到近两年开办《大市场》、《社会监督台》、《改革论坛》等带有言论色彩的节目,到现在广播有《新闻纵横》、《经济了望》和电视有《黄海观点》、《经济聚焦》、《新闻透视》这样的类似评论性节目的节目,同样也是走过了这么一段历史。

    回顾这段历史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想办成什么事,一个是必须对自身的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按规律去做,二是一定要有创造性。长期以来,广播电视的评论之所以几起几伏,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们没有正确认识广播电视的规律,没能按照广播电视自身的特点去研究广播电视的评论,当我们认识到广播电视需要自己的评论时,这个评论却是按报纸的套路去做,那么“正襟危座”地去写和去播,缺乏特色和个性,缺乏特色和个性,自然生命力就有限。而当我们按自身的规律创造性地去做,办出了具有广播电视特色和个性的新闻评论和新闻评论性节目时,由于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广播电视的评论才能显现出诱人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1983年后,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开始“走自己的路”,其中言论性的作品,大体上有这么几类:编者的话、编后话、短评、述评、评论等。这些都是搬用报纸的体裁,写好后由播音员播报。如果有区别的话,就是文字讲究口语化,或者由编辑、记者自己口播,但都是文字稿,没有完全跳出报纸的套路(以下简称其为“一般评论”)。后来出现了带有深刻的理性思索的深度录音报道,同时还出现与党政官员和专家的录音访谈或请他们录音讲话,都颇有政论的色彩,特别是1986年出现主持人节目后,广播电视的参与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群众参与,专家参与,党政官员参与,同时记者编辑也开始由“客座”主持到真正主持,这就使新闻性的专题节目增添了新的活力。于是中央台出现了《焦点访谈》和青岛台出现了《社会监督台》、《新闻纵横》、《经济聚焦》、《新闻透视》等这样颇有评论色彩的节目。在这些节目里不乏有真正的广播电视评论,这种评论集记者编辑口播、深度报道、专家官员讲话、群众参与之大成,却又不是原先的各类品种的机械组合,而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性质,显示广播电视开始“自己走路”。十月十八日,青岛台记者滕兆鹏采制的《青岛名牌在古城》,虽然题目不那么理想,但却是一篇基本上有了真正的广播评论特点的作品,值得一读。

我所说的真正的广播电视评论有那些特点呢?从我所能接触到这类作品来看,大体上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新闻纪实性。这是评论的基础,即作者运用广播电视的特殊手段对新闻事实的高度概括的记录(包含对能表现事实本质的一些细节和情节的记录)作为评论的基础。这些事实不仅仅通过记者(或主持人)的讲述来表现,更多的或者主要是运用实况音响和镜头语言来表现,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有时时空跨度很大,男女老少,古今中外,东南西北中,可以是刚刚发生的现场实况或画面,也可以是历史的现场实况音响和画面资料,只要能表现主题,随手拈来即是,因为都是现场的、感性的、典型的事实,因此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吸引力。

    二、大众参与性。这里有三层意思,一层是这些评论的议题绝大多数是社会上的焦点和热点,是群众和领导关心的事,具有普遍性。再一层意思是评说这些焦点和热点的不仅仅是记者和编辑,更多的是群众、领导、专家、当事人等凡对此问题有见解的人都可以参与发表言论,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这样的评论,实际上是大众评说,这就跟那种主观色彩很浓的一般评论大不一样,它有“众议”色彩,体现民主的精神,自然能得到不愿听“一家之言”的群众欢迎和接受,可以促进领导与群众之间的交流,增进理解;可以起到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第三层意思是,由于评论的问题群众关心,普遍存在,领导重视,既贴近实际,又大家评说,因此认识容易达到一致,问题比较能解决得好一点,其社会效果就大。如当年《社会监督台》请来全市各区城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就违章建筑问题进行访谈,群众通过热线热烈参与,许多问题不是当场解决,就是得到权威性的政策解释或圆满的回应。这是一篇政策性很强的广播评论,一般评论难以收到它所取得的实际效益。

    三、信息量大,穿透性强。说清事实,判明是非,解释政策,这是一般评论的特征。它主观色彩浓,信息量相对就少。而我们说的广播电视的评论,以纪实性为基础,把新闻的客观性和评论的鲜明的导向性巧妙地结合成一体。这种纪实和评论都不仅仅是通过主持人(记者编辑)的表述,还有画面、音响和各界人士的谈话,既有群众的评说,又有领导的权威解释,还有专家的科学见解,其信息量肯定超过一篇一般评论所包含的信息量,又有很强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增强了它的说服力,正确的导向包含其中,就象春天的细雨无声无息地润入田地一样,不知不觉中穿透到受众的心田。

    四、运动的风格,“众议”的样式。一般评论大都给人的感觉是“正襟危座”或“居高鸟瞰”,“一人”包“天下”。而我们说的广播电视评论的风格则具有广播电视的“大众性”的特点。从表现手法上看,它把感性的纪实与“众议”的理性思索,通过主持人(记者编辑)的主持结合为一体。评论里面“众说纷纭”,平等交流,画面、实况音响、各类参与者、主持、记者交替展开,层层推进,全篇始终处于运动状态,生动活泼,却又“顺其自然”而“九九归一”。从结构方式上看,整篇评论包含采、编和主持的有机结合,由于主持人(记者编辑)的风格各异,参与者也各有风格,再加上编导和剪辑制作者的不同风格,所以尽管“五彩缤纷”,却又浑然一体。从形式上看,现在既有单篇的作品,也有连续或系列作品,还有新闻评论性的节目,等等。

广播电视评论尚需完善和提高

    我们广播电视自己的评论现在还是一个雏形,需要我们去精心维护,培养和扶持,需要我们去精雕细刻,完善和提高。

    首先是要更新观念。要跳出报纸关于评论体裁的套路,要从广播电视自身的规律去认识广播电视的评论,创造广播自己的评论体裁,创造电视自己的评论体裁,这是主要的,根本的,是我们生命力之所在。其次,不排斥“拿来主义”,但“拿来”不是“全盘报化”,而是要经过改造,体现我们的特点。要拿出勇气来,用我们成功的实践来修改和丰富《辞海》关于评论的注释。

    第二,要正确认识广播电视评论。尽管现在还是个雏形,还是“小丑鸭”,但她有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精心地“养育”她,,她会成熟的,会更加可爱的。当前主要要做三件事:一是要提高评论的深度,我们的记者和主持人一定要以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思想,要熟悉和掌握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树立宏观意识,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同时要充分了解和熟悉社会现实和群众的生活、意愿和心理,以充实自身的社会阅历,才能及时地、准确地把握住焦点,并做到先于别人发现问题,并予以揭示和解答,或提出警示。评论中要避免一般化的泛泛之言,要有独到的见解。二是高标准地开展采访、编辑、主持、剪辑录制工作,坚决社绝凑付和粗制滥造,要营造精雕细刻的“创优”氛围。三是要组织一个专门的评论班子,人员结构要合理,并建立科学的工作运转机制,既能拿出精品,又能培养人才。

第三,要不断创新。我们广播电视的历史跟报纸相比还很短,她还有许多内在的东西,我们还没认识和发现,同时由于广播电视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有新的更新,如果我们稍为迟疑,就会落伍。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实践、创新,使自己始终保持运动状态。

现在我们广播电视的评论尽管还是雏形,但是否就这一种模式呢?

我以为,不然。所以,我们要在培养、提高、完善她的同时,还要继续探索,去发现和创造更新更多的广播电视自己的评论品种。

我说的这些,只是从广播电视自身的规律来探讨广播电视评论的特点,以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丝毫没有贬低报刊评论的意思,我相信并已经看到,报刊的评论在保持过去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报刊的评论、广播的评论、电视的评论将成为我们社会主义新闻传媒三支装备不同、战斗力极强的舆论引导的“尖刀”队伍。

注:《春风雨》(后改为《今宵情》)系电视改革后电视二台的拳头节目,是姜局长十分关爱的一个以情感人的节目,是电视一个新类别的节目。为此,市学会组织了一次学术研讨会,意在推动整个电视的改革和节目质量的提高。研讨会后,我举一反三,推而论及广播电视的评论这个新品种,想借此推动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你认为这篇文章:   很好 非常好 你的昵称:


  来自: 221.7.196.*   风云际会 认为这篇文章:。 (2007/10/22 15:42:10)
  来自: 218.192.24.*   1 认为这篇文章:。 (2007/4/21 0:22:26)
  来自: 211.156.128.*   骊歌轻纨 认为这篇文章:很好。 (2003/7/11 9:09:18)

 
站内搜索:
更多同类别文章:
  《两种模式.六个追求》王文伟 2003/1/16 16:38:35  
  《节目特色.新闻策划》王文伟 2003/1/16 16:37:38  
  《拓宽经济报道的思路》王文伟 2003/1/16 16:26:16  
  《改进会议报道之我见》王文伟 2003/1/16 16:23:39  
  《浅谈新闻的细节描写》王文伟 2003/1/16 16:21:53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