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9.19 修正flash导航按钮、迁入新空间。 2018 1.08 网站迁入商业空间。 2008 5.28 网站迁入青岛广电传媒网服务器,感谢传媒网提供网站空间。2005 6.15《老王论坛》正式申请 lwlt.net 做为永久域名,同时采用强大的商业网站空间,希望能为网友提供更好的服务。升级核心代码。(2005.4.15) 增加在线调查功能,《老王论坛》,将会推出一些题目的在线调查,欢迎您投票参与。 增加越来越流行的 RSS 聚合服务。RSS ? 什么是 RSS ?全称“Rich Site Summary”或“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种数据描述规范,通过 RSS 阅读器查看页面,简洁、快速,没有页面美工,只有文字。 修正和优化搜索和高级搜索功能。 《老王论坛》再添与网友的沟通方式,如果你喜欢哪一篇文章,可以在这篇文章的下面,选择你喜欢的程度,来告诉作者。 本站所有文章、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归各自著作权人所有,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及国际法保护,未经许可不得有转载、引用、出版、发表等一切有损著作权人利益的行为,否则将有承担严厉的刑事责任或民事责任的可能。
  文章所属类别:论坛自述 所属大类: 论坛自述  
 
关于广播新闻评论的通信

致青岛广播新闻频道

老 王
     
 
登记日期:2009/5/11 16:11:03
 
   
 

很感谢你们向我提供了种种方便,使我能够比较多地了解了贵频道的《热点早关注》和《今日焦点》两个评论性新闻节目的编辑制作和播出的情况。听了这两个节目,想法很多,一时还理不顺这些纷杂的想法。现在只能想到那里就说到那里,有不当之处请谅解。

既然这两个是评论性新闻节目,那就先从广播的评论历史说起吧。因为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

从人民广播创办以来,长期形成了这么一个“惯性”:广播没有自己评论。有的话也是播报通讯社和报纸的评论。后来有人甚至得出结论,广播电视不应有自己的评论。理由大体上有两点,一是广播电视没有必要发自己的评论,评论的工作一般由报纸和通讯社去完成就可以了;二是广播电视搞评论的话,“搞也搞不过别人”。那个时候的《辞海》在注释评论时也是这样说的“评论是报刊言论的总称。”把广播电视排除在外。直到一九七九年,在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上,提出广播要自己走路,广播工作者在研讨广播新闻改革时,一致认为,广播要有自己的言论。一九八三年三月吴冷西部长指示,“广播电视应该有自己的评论。”但“要精心写作,宜精不宜滥。”,广播电视才开始有点点滴滴的编后和短评,而当中央台发了一篇大评论后,却又被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两次向中宣部领导写信告状。

我们青岛的广播在前四十六年的历史中,从一张报纸、一瓶浆糊、一把剪子,“像报纸那样办广播”节目,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办《大市场》、《社会监督台》、《改革论坛》等带有言论色彩的节目,随后又有《新闻纵横》、《经济了望》等这样的类似评论性节目的节目,同样也是走过了这么一段历史。

1983年后,广播新闻类节目开始“走自己的路”,其中言论性的作品,大体上有这么几类:编者的话、编后话、短评、述评、评论等。这些都是搬用报纸的体裁(后面简称“一般评论”),写好后由播音员播报。如果有区别的话,就是文字讲究口语化,或者由编辑、记者自己口播,但都是文字稿,没有完全跳出报纸的套路。后来出现了带有深刻的理性思索的深度录音报道,同时还出现与党政官员和专家的录音访谈或请他们录音讲话,都颇有政论的色彩,特别是1986年出现主持人节目后,广播的参与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群众参与,专家参与,党政官员参与,同时记者编辑也开始由“客座”主持到真正主持,这就使新闻性的专题节目增添了新的活力。于是中央台出现了《焦点访谈》和青岛台出现了《社会监督台》、《新闻纵横》、《经济聚焦》、《新闻透视》等这样颇有评论色彩的节目。在这些节目里不乏有真正的广播评论,这种评论集记者编辑口播、深度报道、专家官员讲话、群众参与之大成,却又不是原先的各类品种的机械组合,而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性质,显示广播开始“自己走路”。

这些广播评论有那些特点呢?大体上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新闻纪实性。这是评论的基础,即作者运用广播的特殊手段对新闻事实的高度概括的记录(包含对能表现事实本质的一些细节和情节的记录)作为评论的基础。这些事实不仅仅通过记者(或主持人)的讲述来表现,更多的或者主要是运用实况音响和语言来表现,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有时时空跨度很大,男女老少,古今中外,东南西北中,可以是刚刚发生的现场实况,也可以是历史的现场实况音响,只要能表现主题,随手拈来即是,因为都是现场的、感性的、典型的事实,因此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吸引力。

二、大众参与性。这里有三层意思,一层是这些评论的议题绝大多数是社会上的焦点和热点,是群众和领导关心的事,具有普遍性。再一层意思是评说这些焦点和热点的不仅仅是记者和编辑,更多的是群众、领导、专家、当事人等凡对此问题有见解的人都可以参与发表言论,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这样的评论,实际上是大众评说,这就跟那种主观色彩很浓的一般评论大不一样,它有“众议”色彩,体现民主的精神,自然能得到不愿听“一家之言”的群众欢迎和接受,可以促进领导与群众之间的交流,增进理解;可以起到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第三层意思是,由于评论的问题群众关心,普遍存在,领导重视,既贴近实际,又大家评说,因此认识容易达到一致,问题比较能解决得好一点,其社会效果就大。

三、信息量大,穿透性强。说清事实,判明是非,解释政策,这是一般评论的特征。它主观色彩浓,信息量相对就少。这些广播评论,以纪实性为基础,把新闻的客观性和评论的鲜明的导向性巧妙地结合成一体。这种纪实和评论都不仅仅是通过主持人(记者编辑)的表述,还有画面、音响和各界人士的谈话,既有群众的评说,又有领导的权威解释,还有专家的科学见解,其信息量肯定超过一篇一般评论所包含的信息量,又有很强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增强了它的说服力,正确的导向包含其中,就像春天的细雨无声无息地润入田地一样,不知不觉中穿透到受众的心田。

四、运动的风格,“众议”的样式。一般评论大都给人的感觉是“正襟危坐”或“居高鸟瞰”,“一人”包“天下”。这种广播评论的风格具有广播的“大众性”的特点。从表现手法上看,它把感性的纪实与“众议”的理性思索,通过主持人(记者编辑)的主持结合为一体。评论里面“众说纷纭”,平等交流,各类参与者、主持、记者交替展开,层层推进,全篇始终处于运动状态,生动活泼,却又“顺其自然”而“九九归一”。从结构方式上看,整篇评论包含采、编和主持的有机结合,由于主持人(记者编辑)的风格各异,参与者也各有风格,再加上编导和剪辑制作者的不同风格,所以尽管“五彩缤纷”,却又浑然一体。从形式上看,现在既有单篇的作品,也有连续或系列作品,还有新闻评论性的节目,等等。

然后到2005年十月以后,如果我记忆不错的话,新闻频道的早新闻中曾经生存了一个新的广播评论品种,那就是“热点快评”,它是新闻+评论的形态,快捷、简短、新鲜、活泼;完全符合广播规律。当时也不乏出现一些好的作品,赢得了很多听众缘。可是不知道后来为什么就销声匿迹了呢?

回顾这段历史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想办成什么事,一个是必须对自身的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按规律去做,二是一定要有创造性。长期以来,广播的评论之所以几起几伏,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们没有正确认识广播的规律,没能按照广播自身的特点去研究广播电视的评论,当我们认识到广播需要自己的评论时,这个评论却是按报纸的套路去做,那么“正襟危坐”地去写和去播,缺乏特色和个性,缺乏特色和个性,自然生命力就有限。而当我们按自身的规律创造性地去做,办出了具有广播电视特色和个性的新闻评论和新闻评论性节目时,由于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广播的评论才能显现出诱人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应当说,那个时候的广播评论还是处在雏形状态,而且因为是在当时的改革初开放初期环境和传播技术正在发展的现实状态中生存的,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改革的深化和深入,传播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提高,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听众层次的新变化和听众素质的新提高,特别是面对跟电视、报纸和网络的竞争对弈,我们新闻广播和广播评论必须根据现实的变化进行深度改革,才有更宽的出路。

对于当今的广播新闻和广播评论的改革来讲,无论学者与新闻实践者都承认,小打小闹、一招一式的微观改变显然不能根本上扭转中国广播的不利现状,以往停留于“就广播谈广播、就节目谈节目”的改革思路也已然不能应付当今传播全球化的趋势。因此,我们在谈改革策略时,是否可以换一种思路、换一个层面,在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分析利弊、寻找对策也许会找到些新方法、新途径。不过,这是个大课题,今天我们不讨论它,留待大家去调查和思考,有了成熟想法再来讨论。

好像现在最需要解决的起码是,我们新闻广播在与其他媒体竞争中,在某种程度上,“深度报道”、“调查报道”、“解释报道”、“精确新闻”等新闻报道形式已很难以构成广播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简明新闻”“信息集纳”却因其“即时、简短”成为广播听众的“新宠”,人们收听广播新闻更多地是为了获知信息,不仅想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而且又不希望是长篇大论。是否是这个问题?我想是有这个问题的。这就是说对我们在上世纪产生的一些新闻评论的形态和形式,应该根据现实的变化而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了。我想,《热点早关注》和《今日焦点》这两个节目也许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吧。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个节目。

《热点早关注》(以下简称《热点》)是在《1377早新闻》结束前五分钟播出,节目时间也就五分钟。

《今日焦点》是个板块节目,在傍晚紧接《新闻最前线》之后播出,内有主打板块《焦点话题》(十分钟左右),还有《马红漫读报》(七分钟左右)、《今日评论》(四分钟左右)、《今日股市》(七分钟左右)三个小板块,节目时间不到三十分钟。

可见,它们都比较短小,比较浓缩。

这两个节目一个早上播出,一个晚上播出;这一早一晚早晚呼应,使听众可以在这两时间里听到对社会关注的最新的“热点”和“焦点”事件和话题的剖析。两个节目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展开夹叙夹议,既把事件完整地向你交代和诠释,又议得透,议得深,议得全面,向你交代方方面面对这些“热点”“焦点”的种种看法,却又不露声地传达了编辑自己的主张,让听众潜移默化地信服地去接受这些主张――不是为了评而评,而是在巧妙地引导舆论。

这两个节目还有前瞻性,她们选取的“热点”“焦点”不一定已经为人们很关注,但经她们提醒和剖析,肯定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却因为由于先听了她的表述和剖析,先入为主,就有益于引导舆论的正确导向。比如,《热点早关注》的《让图书从奢侈品还原为全民共享的精神大餐》、《地方债遭遇倒春寒》、《京城退房频现, 警惕假按揭抬头》和《寻找AM098乘客,一个城市的32小时》和《拿什么相信你,大学排行榜》等;比如,《今日焦点》的“焦点话题”里的《如何面对“农药鸡尾酒》、《为什么要叫停“无抗奶”宣传》、《全国社保基金八年来首次亏损究竟是怎么回事》等这些内容都很有指导意义,可以在社会上起到预警的作用。其中特别是《全国社保基金八年来首次亏损究竟是怎么回事》,编辑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和素材,努力比较详尽地完成了对这个新闻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影响评价,把人们想知道的东西尽最大可能地告诉他们(由此我感觉,“热点”和“焦点”的编辑工作量不小)。

像上面列举的这些既有全国色彩又有本地色彩的“热点”和“焦点”内容,在过去我们地方广播评论是不能去做,也很不好做的。而这两个节目突破了过去的这种“禁忌”,并正在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可见新闻频道的这个决策的远见和正确。

 “热点”“焦点”两个节目的评述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短平快,议得准,议得透,议得深,议得简洁明快,议得通俗好懂,而且选择的都是最新的话题,甚至早上的事晚上就议。由此可见,节目编辑的政治洞察力,新闻敏感度以及编辑底蕴是如何的了。我相信,只要编辑们今后继续以这种开拓精神办下去,继续创新,这两个节目不用很长时间就会得到广大听众的宠爱。

我们知道,听众收听动因的变化意味着广播新闻节目内在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而广播新闻节目在表现形式上也需与“音乐”、“谈话”节目靠拢,“嫁接”这两类节目的优势,为自己服务;同时还可以嫁接网络、电视、其他电台的优势,为自己服务,创造出独特的青岛广播新闻节目。

特别是作为广播新闻节目的灵魂――评论性节目更有条件这样的做。广播新闻频道的“热点”“焦点”这两个评论性节目也是这样做了,都较好地运用这些嫁接优势。编辑们从网上下载央视、其他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相关的权威录音讲话,搜集选用其他媒体的相关内容,巧妙地嫁接融合到自己的节目中,同时还选用合适的音乐作为间隔或者烘云托月,处理得都比较不错,没有糟杂乱象的感觉。这种新闻+评论+电视+广播+音乐的嫁接优势,使节目不那么枯草,显得有变化,活泼,听众容易接受收听。当然,现在做得还不能说十全十美了,今后要在进一步完善运用以上方方面面的嫁接优势的同时,尤其要突出在嫁接“谈话”节目的优势这一点上需要努力再努力,提高再提高。当然,这就得看主持人和编辑如何共同下功夫了。

总之,我以为,只要在“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当年吴冷西对广播的要求――过去我们仅仅从采集消息来理解,现在应该从广播的方方面面来理解,更全面更广泛地“汇天下之精华”)上继续努力提高,就会有新的开拓,就会有更好的创新。

不过,我希望你们在巩固已经有的成果和继续创新的同时,最好不要完全丢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的办广播评论性节目的经验,是否可以选择性的采纳其中的精华,如新闻纪实性、大众参与性、信息量大,穿透性强、把新闻的客观性和评论的鲜明的导向性巧妙地结合成一体、、以及运动的风格,“众议”的样式(当然还应该吸纳“热点快评”的精华)等,都可以融化到现在的“热点”和“焦点”中去。这样做了也许可使节目更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

应当看到,办好单个具体的节目不是我们广播追求的最高目标。我们不是为了办节目而办节目,更要注重通过办节目来培养人才,以促进广播新闻节目质的变化和发展。当代新闻广播需要懂政治、懂新闻、懂网络、懂节目的经营(如“今日焦点”内设“逍遥游听众俱乐部”小栏目就是经营节目的小点子)、懂传播的高新技术,还既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又有驾驭语言的能力,更具有全球化的宏观意识的综合性人才。而我们的“热点”和“焦点”却是培养这类综合性人才的实践锻炼的好地方之一。希望你们能够重视这个事。

另外,作为一个频道需要充分发挥节目的整体效应,这就要求我们对频道内一些关键节目的数量和播出时间进行恰当的安排,使它们更有利于被听众接收,提高这些节目的收听率和社会效益。我的意思是,像“热点”和“焦点”是否可以增加播出次数,以增加听众的注意力并开展什么时间哪类听众群喜欢收听这个节目的测试,或者再增加新的类似节目,让其他编辑去完成,既可以形成内部竞争又可以产生更多的创新样式,还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这些建议当否,仅供参考。

当我们有了大量的这类综合性的新闻人才,就能更好地大力改革广播所有的新闻节目,使之适应全球化的趋势,节目质量必将更高,节目形态必将更新,广播传播必将更上一层楼。

我总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我们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不仅具有可听性,更能达到“必听性”的程度,那么我们的广播新闻的灵魂――评论才是真正步入最高境界;我们的新闻广播也必然同时升华到必听性的最高境界;到那时我们新闻广播可就进入真正的黄金时期了!同志们,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努力吧!

声音本身即是一种效率、一种资源,是另一种生产力,是我们广播的主要生产力。我们必须在“先声夺人”上做好文章,我们就能赢得“市场”。当然这篇文章要做好,需要时间,需要智慧,需要坚毅,需要创新,需要群策群力。

就噜苏这些了。也没有什么新观念和新观点,都是些老生常谈,耽误了你们的宝贵时间,真不好意思。

谢谢你们对我的信任,督促我能动动脑筋,不至于早早步入老年痴呆。哈哈!

诚致

编安

[老王论坛]

     
     

你认为这篇文章:   很好 非常好 你的昵称:


  来自: 222.85.39.*   小黄油饼干 认为这篇文章:非常好。 (2009/12/11 21:15:45)
  来自: 10.72.128.*   向青楚 认为这篇文章:很好。 (2009/5/11 16:27:40)

 
站内搜索:
更多同类别文章:
  《不断重复的话》月月 2022/7/23 13:32:22  
  《讣告》老王论坛 2022/6/29 10:10:00  
  《老王近况》大花猫 2022/2/2 0:00:00  
  《写给中国留学生:什么是社会责任感》墨 子 2012/7/9 16:55:44  
  《有梦想的孩子会幸福》赵 浚 孜 2012/3/18 17:04:46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