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9.19 修正flash导航按钮、迁入新空间。 2018 1.08 网站迁入商业空间。 2008 5.28 网站迁入青岛广电传媒网服务器,感谢传媒网提供网站空间。2005 6.15《老王论坛》正式申请 lwlt.net 做为永久域名,同时采用强大的商业网站空间,希望能为网友提供更好的服务。升级核心代码。(2005.4.15) 增加在线调查功能,《老王论坛》,将会推出一些题目的在线调查,欢迎您投票参与。 增加越来越流行的 RSS 聚合服务。RSS ? 什么是 RSS ?全称“Rich Site Summary”或“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种数据描述规范,通过 RSS 阅读器查看页面,简洁、快速,没有页面美工,只有文字。 修正和优化搜索和高级搜索功能。 《老王论坛》再添与网友的沟通方式,如果你喜欢哪一篇文章,可以在这篇文章的下面,选择你喜欢的程度,来告诉作者。 本站所有文章、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归各自著作权人所有,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及国际法保护,未经许可不得有转载、引用、出版、发表等一切有损著作权人利益的行为,否则将有承担严厉的刑事责任或民事责任的可能。
  文章所属类别:你说我说 所属大类: 你说我说  
 
对《实话实说》的实话实说

----浅析国内电视台近年兴起的谈话节目热

周斌
     
 
登记日期:2002/3/14 20:20:29
 
   
 

(南京师资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电视业的"龙头老大",其节目的变更往往牵动内地电视的大震荡,如春节晚会,综艺大观引起的综艺晚会热;《东方时空》掀起的访谈节目热,等等。现在,新一轮的冲击波是谈话节目,拳头产品是《实话实说》。这种在国外甚为流行的"TALK SHOW"(脱口秀)节目,自1996年3月16日拉开帷幕后,至今已谈了《谁来保护消费者》、《鸟与我们》、《广告知多少》、《不打不成才》、《儿童游戏》、《吸烟有害为何吸烟》、《子女眼中的父母》、《拾金不昧要不要回报》等数十个专题,好评如潮。于是各地方台类似的谈话节目纷纷上马,如江苏电视台去年底推出的由周舟主持的《岁末话题》,除了节目带点"游戏味"外,其风格,形式几乎就是《实话实说》的翻版;此外,南京电视台也推出了以谈话形式出现的理论宣传节目。一些版块节目也有意识地加插谈话内容,如中央电视台《半边天》周末版;《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等等都吸收了"脱口秀"的形式。

热潮已经形成,危机伴随而来.这类节目对主持人的素质,选题的策划,嘉宾与观众的配合等都要求甚高,否则吸引力将大打折扣.要保持这类节目旺盛的生命力,不致于泛滥成灾,还得把持其内在的质量。

一 谈话节目("脱口秀")的基本形式是:一个主持人,几个特约嘉宾,一群现场观众,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显然,《实话实说》就是中国的"脱口秀"。

谈话节目在国外,如美国等西方国家已有了相当长的历史,而我国的谈话节目则刚刚开始,虽然同为"脱口秀",但中外节目制作形式有较明显的差异。现以美国为例做个比较。

首先是主持人。美国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地由一人担当,数载乃至数十载不变;而我国谈话节目主持人是"轮流坐庄".这两种方式孰优孰劣难说,前者有利于突出风格,后者有利于增加新鲜感.从主持风格来看,美国的主持人个性突出,神态自如,言语风趣.相比之下,我国的主持人在这三方面均略逊一筹.原因很简单,多少年来,我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多侧重于容貌和仪表等外在素质.而随着谈话节目的涌现,我们将急需一批知识丰富,灵活机敏,风格独特,富有感染力的主持人。《实话实说》之所以"人缘"较好,与主持人崔永元的形象朴实随和,谈话轻松活泼,机智幽默分不开。1985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的崔永元,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的记者。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制片人发现,成为《实话实说》的首选主持。其走动式主持风格开一代先河。崔永元曾坦露心迹:"我往往是在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下主持节目的,每当节目播出前,心里总是忐忑不安,不知能否让观众认可?在录制现场,自己有时不得不用笑容来掩饰内心的紧张,所以每次录完节目后最想要做的事便是上床睡一觉!"三十多期节目做下来,崔永元深感谈话节目主持人必须具有丰厚的生活阅历,广泛的知识面,敏捷的思维和洞察力.每次准备节目时,他都要花上一二天收集,熟悉与话题有关的素材,还向专家讨教如何深化对话题的认识,储备了一定的信息后才敢上阵.崔永元将这一案头程序形象地比喻为"造房子"---先用砖瓦把房子竖起来,然后再粉饰装潢.和崔永元相比,国内不少谈话节目主持人不能兼具晚会主持人的表演性和新闻类主持人的深刻与内涵的要求。

其次是特邀嘉宾的中美比较.美国谈话节目的特约嘉宾多为普通人,他们以非常具体生动的生活实例现身说法地展现谈话节目的主题并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些嘉宾都只报姓名而不标明身份.另外,谈话节目的策划总忘不了安排对立面,这些持相反观点的嘉宾经常在台上争得面红耳赤.策划者也忘不了安排一两位专家,以便对所讨论的主题有个权威性的说法.相比较,中国的《实话实说》所邀请的嘉宾多为名人或专家且均标明身份,他们在节目中的作用并不以现身说法为主,而是以阐述观点为主.不过这种状况也正在发生变化,据了解,《实话实说》节目特邀嘉宾人选将在全国物色,该节目还请观众毛遂自荐做嘉宾,嘉宾中现身说法的也多了。

最后进行现场观众的中美比较. 美国谈话节目的现场观众发言极为踊跃,他们或是触景生情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或是为某位一筹莫展的台上嘉宾出主意,想办法,或是以热烈的语言对某位嘉宾的观点表示支持,亦或是陈述自己的不同见解.在美国的"脱口秀"现场,常常能看到观众与嘉宾激烈论辩的场面,也不乏对着嚷,对着骂的情景。相比较,中国的《实话实说》现场观众的参与性很不够。绝大多数观众都是以旁观者的态度来"观看"讨论,虽有少数发言者,但明显能看出属事先安排的预定发言。另外,嘉宾的名人或权威身份恐怕也是现场观众不敢发言或不便发言的因素之一。考虑到普通中国人不大善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自由发表言论这一国民性,预计对于中国的谈话节目来说,在三大人员要素(主持人,特约嘉宾,现场观众)中,观众的参与性将比优秀的主持人和活跃的特约嘉宾更难于产生。

二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1989年以前只有新闻联播式的新闻宣传;1989年开始出现了《望长城》、《广东行》式的纪实性节目;1993年《东方时空》的创立有了新闻访谈节目;《实话实说》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个进步。再往前走,是直播的谈话节目和微波传送的多地点的谈话节目。

《实话实说》节目的出现,还因其能发挥某种社会文化功能而受人们关注.长期以来,人们的思想观点没有一种在公共场合的沟通、理解。谈话节目就是提供一方舞台,展示不同层面的看法和个性观点,让观众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别人的看法是否印证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等等。在屏幕上亮相的每位普通观众,他们不但有自己相熟的亲友,同事,同学,更有在身份,观点趣味方面与自己相近的某一社会群体。当屏幕前的观众在屏幕上找到同自己相熟或相近的人物时,倍感亲切,易产生"自己人"的认同效应,自然而然地被卷入屏幕上的种种交流活动中。《实话实说》制片人时间说:"节目开播后,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观众们的强烈兴趣。我们都知道以前人们是多么难于在电视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谈论自己的个人感受和经历,现在人们却要在《实话实说》节目中勇敢地谈论他们自己的生活和问题,这也是《实话实说》节目的初衷和意义。"

在谈话节目中,电视传播工作者和部分观众均可以自己的音容笑貌,语言动作在屏幕上传播这样那样的信息,成为可以充分显现独立人格的传播主体.观众在电视传播关系中有机会成为直接意义上的主角,可以一反受传者而变为传播者。人际传播的许多内容、方式与技巧,都可以被引入电视节目之中,并使之适应电视传播。传播学家施拉姆在对比了电视与电影在讲述上的差异之后指出:"电视中可以具有一种人与人之间个别谈话的亲切感"。在信息化社会里,传统的人际传播逐渐被无所不至的大众传播所代替,电视谈话节目尽管仍然借助大众传媒,观众面对的依旧是一台或大或小的电视机,但是电视谈话节目所营造的人际交流的氛围多少可弥补"人机(人与机器)交流时代"的缺憾。

《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栏目的策划者之一郑也夫同志认为,电视搞的是"两HUA",即"画"与"话"。在电视刚刚问世时,"画"压过了"话"。因为这是电视有别于广播之处,是其优势所在.但随其发展,"话"又逐渐翻过身来,因为追求深刻必须靠它。

话语型节目以前也有,比如相声,为什么这些节目丧失了魅力?我们生逢一个巨变的时代,社会话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话语型节目是人为编造的节目,这些编造跟不上社会话语的拓展和流变(最近一二十年的社会流行语竟可以编成一本大部头的辞典!)。而新型话语节目不是编造的表演,而是即兴的发挥;不是人为的,而是"野生"的。它邀请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直接进入演播室,围绕与之切肤相关的问题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它是表演,更是参与。它直接反映着这个流变的社会和其话语,它的情感是由衷的,它是诙谐是率真的,它的多样的见解几乎透视出全社会。因而它易于引起共鸣。当然我们的谈话节目还属初期阶段,还需要社会成员们有一个心理上的适应和理解的过程。

三 谈话节目在电视荧屏上占据引人注目的地位,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制作者们若不在娱乐特性之外寻求到或创造出一种能吸聚观众持久注意力的焦点,不仅会使观众没有兴趣,还会让人怀疑谈话节目这种电视样式存在的必要性。谈话节目的风险就在这里。

现有的少数几个电视谈话节目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使上述风险程度稍有降低.这主要是因为,除了观众对像《实话实说》这样的节目形式怀有强烈好奇心之外,制作者们在话题的把握和实现方面也比较成功.在观众对娱乐性节目之水准未见提升大有意见的今天,谈话节目的出现可谓"生逢其时"。

现代人对现实的关注越来越强烈,因此,无论观众还是制作者们都已有意无意地积聚了大量关涉现实的话题,从政治到经济,从社会事件到个人困惑,应有尽有,而且到了非要拿出来在大庭广众下谈一谈的地步。这是电视谈话节目有话可谈的基础.而地一大批专家,学者参与了谈话节目的策划和制作,他们对有关话题的析解,成为谈话节目的灵魂。

不过,由于大众传媒对舆论的特殊导向作用,对话题的选择当慎之又慎。《实话实说》就有过这样的教训.该栏目播出九期后,在荧屏上突然消失了一段时间(1996年8月中旬恢复播出)。据了解,原因是有观众给中央某部门反映,称节目像是一个"自由论坛",现场谁都可以自由地,毫无遮拦地在国家级电视台上发表看法,一些不正确的言论也被不加筛选地保留了下来,舆论导向极不明确;叙述、讨论及辩论的最后结果看起来也十分模糊,观众不知道我们的媒介在提倡什么。另外,主持人的表现似乎也不够庄重严肃。上述这些意见尽管有对"脱口秀"谈话节目的不理解,不适应,但也提醒了电视谈话节目制作人应根据国情,民情和有关新闻宣传政策选择好话题,谈好话题。

据《实话实说》制片人时间介绍,《实话实说》节目制作的前15期中,播出了9期,被"枪毙"了6期,被毙的话题有《如何评价跳槽》、《要不要孩子》、《走进电影院》等。他坦言,这里面有节目本身的质量问题,可能也有不符合政治标准的问题.时间表示:"自己对节目被停播还是可以接受的.事实证明,在当前的环境下,自己对电视的导向作用认识还不够深,现在节目要在指导思想上做重点的调整。"

当然,注意舆论导向,并不是不要"实话实说",如果怕出错误,实话变成了"空话",实说变成了"假说",那么谈话性电视节目也就蜕尽了本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紫金网提供)

[老王论坛]
     
     

你认为这篇文章:   很好 非常好 你的昵称:


目前还没有关于这篇文章的评论。

 
站内搜索:
更多同类别文章:
  《新闻“官本”转“民本”论,可以休矣!》冰 凌 2009/12/27 11:18:27  
  《媒体与公众人物》曾泽新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2008/10/3 7:44:20  
  《白岩松,你困惑什么?》初 耕 2007/6/8 11:16:32  
  《谈电视新闻娱乐化、媚俗化的迷失与修正》江 涌 闫 全 (宁波电视台新闻中心) 2006/11/27 13:28:06  
  《《百姓说事》应该是品牌栏目》王之冰 2006/11/8 9:15:38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