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章所属类别:你说我说 所属大类: 你说我说 | ||||||||||||||||||||||||
提高电视新闻节目质量亟须转变的几个观念
紫竹
|
||||||||||||||||||||||||
登记日期:2001/1/26 15:13:12
|
||||||||||||||||||||||||
(南京) 近几年来,省级台纷纷上星,各省的电视新闻节目都能看到了,在研究自己的新闻节目质量时,就有了一个参照系。这个参照系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当前电视新闻同行之间的竞争的焦点,或当前提高电视新闻质量的当务之急,已主要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办新闻节目的观念更新的问题。谁的观念更新的快,谁能够将宣传改革的勇气拿到新闻节目自身的改进、提高上来,谁就在竞争中取得主动和优势地位。那么,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亟须实现哪些观念的转变呢?
一、 从宣传主导型向报道主导性转变。
实现这一转变既是提高引导艺术和新闻节目质量的需要,也是正视电视的产业属性的需要。宣传主导,就是以确定的"主题"为主来规划、制作新闻节目;报道主导,则是以发生的事实为主来策划、采制新闻节目。实现这一转变,具体地讲,就是要加大我们新闻节目中硬消息的比重,减少所谓的主题新闻(这几年,主题新闻又通常是以"深度报道"的形式出现的)。对中央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对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的宣传,也主要以消息报道为主,通过增加对这类消息报道的份量和新闻背景的开掘,来体现我们的主喉舌功能。特别是要抓住那些能反映改革开放大局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动态事件,把影响做大,来突出时代的主旋律。省级电视台的新闻中心如果作用发挥得大,在引导一省的改革开放的进程、经济繁荣的态势方面确实是能够有所作为的!重视硬消息,是逐步按新闻规律办事的必然趋向。硬消息一般都是当天发生的事,时效性自然很强,而主题新闻常常是今天播也可以,明天播甚至下周播、下个月播也可以。现在有不少主题新闻,都是预先策划"和"布置"的,记者到了被采访单位,人家本没有活动计划,为了记者去才组织有关活动共拍摄,即不自然,对人家也是个负担,况且还容易"造假"。记者本身对这类片子也没有积极性,常常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在应付,做出来的片子就缺少激情,自然不会是好片子。 此外,主题片一般拍摄周期长,人力、设备耗费都比较严重,不核算节目制作成本还可以,现在电视台越来越重视其产业属性,成本核算已提上议事日程,确应当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了。花钱多,做出的节目却没有人看,应该是计划经济年代经常发生的事,在市场经济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时,继续做这样的事,除了很傻还能是什么呢?
重视硬消息,更是适应新闻竞争的需要。自97年中央电视台对三件大事实行同步直播后,电视新闻时效性的竞争是同行间的首要竞争。主题新闻过多,新闻节目的整体时效性必然下降。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与早几年已大不一样,有时一连好几天,每档几乎条条是当天的消息,而少数省级台的卫视新闻,当天消息所占的比重,长年来在75%左右。有的省级台新闻中心每年播出的主题报道高达180-200条,平均三天两条,记者费了很大的劲,观众却不留什么映象, 实在是吃力不讨好的事。长期以往,已败了观众的胃口。让一些慢节奏的、播了半天让观众不得要领、不感兴趣的"新闻"占据了很大的屏幕空间,这种电视新闻节目怎么能吸引人呢?
二、 从灌输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
纵观近年来媒体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因特网的崛起,我国传媒实际上正经历着一场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的传播模式之转型。这就提醒我们在考虑报道选题和计划时,要把观众是否能够接受放到更高的位置。然后再考虑如何把我们的观念巧妙地融进新闻节目的总体安排中,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所传播的内容既符合党和政府的要求,又都是观众需要的东西。这里,关键的是要增强服务受众的观念,加大新闻播出中各类社会所需实用信息的比重,以此形成扩大信息量的基础。一条信息要广而告知,你媒体不传播谁来传播呢?新闻中心的一个重要职业意识就是:传播各类信息,满足社会多阶层全方位的信息需求,是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如果老是居高临下,以教育人的口气来传播信息,或者,如果给某行业发了一条信息,首先想到的不是这条信息为社会所需,而认为是给某行业的一个恩惠,只能使我们的信息面越来越窄,只能使我们远离观众。而失去了观众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在审稿实践中,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片被冠之以"关系片"而被无情"枪毙"的情况并不鲜见,结果,一方面是记者没有了主动找"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许多单位与分管口子的记者疏远了,举办活动时隔三差五地不通知记者,使整个新闻中心的信息源发生危机。--这是最可怕的!须知,今天不仅是电视观众市场,而且连信息源提供者的市场,均已从十几年前的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频道多得看不过来,我们是处在被选择的地位;一个新闻发布会的场子里常常有七、八台摄像机,少了哪一家,都不存在"撑场子"的问题,主办单位都无所谓。由此可见,增强服务功能,首先有个放下架子的问题。
三、 从廉价"颂歌"唱得太多向加强舆论监督转变。
多年来,我们对"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强调得有些过份。在社会对我们抱以却邪镇恶之厚望时,我们仅怀一心唱"颂歌"的意识是否愧对苍生?电视台新闻中心人员应当 明白,开展舆论监督是记者、编辑对全社会承担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义务,是电视台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一个主要的新闻栏目,如果没有舆论监督,就会显得软弱无力,失去观众,甚至削弱整个电视台的声誉和影响。然而,长期以来,一些电视台的主要新闻栏目中没有固定的舆论监督阵地,稍微有点份量的批评报道,常常被打发到次要性栏目去播出。在这方面,上海台的《新闻透视》(每天5分钟)引人注目。《新闻透视》与《上海新闻 》绑在一起,几乎档档都是监督性或"找岔子"的内容,长年坚持不动摇,极大地提高了主档新闻的威望与格调。
四、从"大路货"报道风格向个性化报道风格转变。
首先是新闻栏目的个性化问题。现在有些省级台开设的七、八个新闻栏目中,相互间交叉的成份太多,有明显的外部特征或定位鲜明、准确的不多。要把电视新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运作,各新闻性栏目作为子系统应重视其定位的差异和功能分化,随之而确立不同的个性风格,以各自个性特色向不同观众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今后的观众市场,将是分众市场。争取观众就必须锁定目标,这样看起来缩小了对象范围,却反倒会提升收视率。更重要的,是要尽早把新闻栏目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提上议事日程。要逐步把新闻栏目都办成以主持人总串为特色的栏目,用主持人的眼光看世界,用主持人的风格评点万象。在实践中培养名主持人,走出以名主持人带动栏目的名牌效应的路子。凤凰卫视《小莉看时事》、《杨澜视线》、以及由窦文涛主持的《铿锵三人行》,都是突出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新闻时事类节目,且都有一定影响。个性化传播不仅应体现在主持人方式上,还应体现在大量新闻节目的叙述视角上。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电视新闻,都伴有大量的无人称的画外解说,即由一个"全知"的旁观的视点在叙述,--时代毕竟不同了,应当尽量多用有特定个体形象的现场同期声,使得信息始终通过一个特定的个人化的角度被描述。因为电视观众本身就是以一种个体的方式来收视电视节目,个性化的传播不仅给予观众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更重要的是通过个体产生引导和感染作用。
(紫金网提供) [老王论坛] |
![]() |
|||||||||||||||||||||||
|
||||||||||||||||||||||||
|
||||||||||||||||||||||||
|
||||||||||||||||||||||||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