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章所属类别:探索空间 所属大类: 探索空间 | ||||||||||||||||||||||||
关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价
( 共 2 页 )
江之波
|
||||||||||||||||||||||||
登记日期:2005/4/15 13:03:16
|
||||||||||||||||||||||||
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价,总体上来讲,就是看制作节目的“投入和产出”如何,评价节目播出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 我们党和政府办广播电视首先是为了实现社会效益,也就是要保证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广播电视台开展经营活动,追求经济效益,不仅是自身生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为创造社会效益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中,社会效益是首要的。二者发生冲突,要以牺牲暂时的经济利益保障长远的社会效益。 但是,强调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等于忽视经济效益。相反,在保障社会效益前提下,必须抓好经济效益,并敢于理直气壮地争取经济效益。否则,广播电视将无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所谓"社会效益"也将是一句空话。 然而,节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应该是空*来风,也不会是某几个人说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它们都必须是经过对节目的质量进行科学评价而后才能有比较客观的结论的。 节目质量是一个电台电视台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的集中表现,科学地评价节目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电台电视台的竞争力,乃至比较准确、客观地反映广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每个电台电视台都把节目评价或者称其为节目评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下面我想就有关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价问题,谈点想法,与同仁商榷。 历史的回顾: 关于对节目的评价,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学会评奖。在我的记忆中,我们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对节目的评价主要办法就是编辑部的领导和同仁们大家听听节目,然后发表点意见,讨论一番,取得“一致看法”就算定论了;也有的时候把这样的活动搬到工厂或者农村请工人和农民听了后发表意见,也算是“定论”了。这样的评价活动以后,没有什么证书,只有口头表扬,没有奖金,有时候最多奖励一本书、一本日记本什么的。不过,被表扬的同志心里都是美滋滋的,工作干劲更大了。 后来,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像我们青岛这样级别的城市才有机会参加省厅地播处组织的全省十七城市的广播电视节目评选,然后再推荐参加省学会乃至全国学会的评选。直到我们青岛市成为全国沿海开放城市和全国单列城市后,才有资格直接参加省学会和广电部地播司组织的全国城市台广播电视节目的评选。 专业评选(奖)是节目评价的唯一依据吗? 上个世纪的广播电视学会组织的专业评选(奖)节目的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政治标准,二是艺术标准,三是技术标准。这三条都有专家根据具体的专业学术条件来评议和打分的。所以,这样的评价实际上就是专家评选,或者称其为专业学术性评价也可以。它的重要作用就是向我们节目制作者提供了节目的定性意见和建议,有益于我们不断提高节目制作的专业水平,把节目制作得更为精细。 当时评上后得了奖仅仅是一种荣誉,没有什么物质之类的奖励。后来到了八十年中期,说要给奖励,我记得当时一组广播新闻节目获得了全国节目编排一等奖,结果连编辑和记者全都成了获奖者,每人平均给了二元来钱(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平均每人二元七角钱)。当时谁也没有不高兴,如此这般而已,都无所谓,但每个人都想明年再获个奖。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虽然节目评选的标准和办法没有变,可是得了奖的获奖者待遇越来越高了,不仅有高额的奖金,而且这个奖还可以成为评专业职称的条件(这可以理解),甚至成为评选拔尖人才以及考核领导“政绩”的主要条件,关系到提拔和晋升。 这就是说,学会的节目评选,也即是专家的评议和评选似乎已经成为对节目评价的唯一依据了,甚至这个评价还在有的地方演变成为某些人获取名利和地位的一个重要通道了。 明明仅仅是一项专业学术性的评议和评选竟然被延伸夸大到了这么高的地步,实在有点离谱了!无怪乎那个时候我到南方几家同类城市广播电台学习考察,他们的台领导跟我谈起全国广播节目评议和评选后的这种现象以及在评选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正常问题时,说:“我们现在在台内强调淡化评奖意识,强化听众意识。因为办好我们的日常节目,提高收听率,把节目办到听众心里去,更有效地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宣传任务,才是我们办广播的主要目的。你获多少大奖,听众却不卖你的账,不听你的节目,你的节目就没有生命力了,这样办广播应该说是失败的。” 这里,笔者不想就这种把对节目的专业评议和评选当做获取名利地位的通道发表意见,仅想就这种评议和评选作为节目评价的唯一依据谈点自己的看法。 当年,学会对节目的评议和评选的专业学术性的条件并没有错,因为我们那个时候我们还处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里,而且广播电视尚未进入市场,所以这种专家的节目评议和评选便成为对节目评价的唯一依据了。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媒体开始进入市场,广播电视也不例外。大家开始关注受众,并开始有初级的听众调查了,比较注意收听率和收视率了。当时一位领导对我说,“青岛人真邪了,我们费了大力气做的节目,我们认为是个好节目,可是收听率就是上不去。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实际上这个现象正好印证了南方台同志的话,也就是办节目缺乏听众意识(用现在的话就是市场意识),结果节目不能适应听众需求,从而影响了节目的收听率。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和末期,人们开始重视节目的收听率和收视率,尤其是电视公开提出了收视率末位淘汰制。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终究是个好现象,因为它终究在专业学术性评价之外,又多了个受众评价。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专业学术性评价不是对节目唯一的评价依据,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评价依据就是受众的评价。而这受众评价则是节目有无生命力的重要标准。 [老王论坛] |
![]() |
|||||||||||||||||||||||
此文章共分 2 页,当前是第 1 页。
|
||||||||||||||||||||||||
|
||||||||||||||||||||||||
|
||||||||||||||||||||||||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