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十八日凌晨青岛市普降大雪。当天凌晨二点,我从睡梦中醒来,发现满天飘舞着鹅毛大雪,当时我就想得很多:外孙上幼儿院怎么办,孩子们上班怎么办......直到六点从广播《1377清晨新闻》里听到有关下雪的报道,我的心才放松下来。接着出于职业的习惯,我便注意了全市各媒体对下雪的报道情况,便生成了下面这些文字:
天下大雪,新闻媒体发布有关消息似乎既是理所当然,却又并不一定作为什么“大新闻”加以报道。
然而,我却以为不然。二月十八日的大雪它应该是当天清晨全市居民最为关注的一个事件:老人担忧小孙们如何上学,父母担忧上班孩子路上的安全,上班族则担忧交通是否通畅,会不会迟到,司机则担忧路滑安全和道路是否定通畅,上飞机的担心航班是否停飞,坐火车的担心火车是否不开,坐长途汽车的想知道是否通车,至于我们的市领导更是担忧全市工作是否因此受到影响和损失,担忧百姓生活是否发生困难等等,等等。难道那么多人都关心的事不应该是我们新闻节目最重要的新闻吗?!它是我们新闻节目的最大的新闻吗?!我的回答:理所当然是肯定的,而且谁报道得最早最详情应该是最有新闻敏感、最能体会百姓心情和利益的媒体。
那么那天我们广播对下雪的报道究竟处理得怎么样呢?
据我查证,发布时间最早的是广播新闻频道的《1377清晨新闻》和交通频道的《路况信息》,都在六点十分前后发布的。但信息量丰富具体的则是《1377清晨新闻》的“大雪覆盖青岛”的消息;至于经济频道则是在上午八点才作了一个比较详情的报道;文艺频道则没有反映。之所以会这样,估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记者编辑的新闻敏感等问题,更有节目设置、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原因。
下面我们来评点一下《1377清晨新闻》的这条消息。这条消息是这样写的:
“听众朋友,现在插播一条消息:
(评点:这句话说明二点,一是编辑觉得消息重要,以此引起听众的注意;二是表明这条消息在节目开播时还没有制作出来,只能这样处理。但是,在随后七点开播的《1377早新闻》此消息却没有放在节目的头条,这就说明编辑对这样的消息能否在这个重要的骨干新闻节目里上头条,心里起码是拿不准,有顾忌。我则以为,这条消息在当天的早新闻里完全有理由上头条,因为当时它是全市市民最关注的,也是市领导最关注的一件事情,也是当时大家都迫切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情,所以没有理由不放在头条。)
今天零点左右,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覆盖青岛。
(评点:“覆盖”二字用得好,很形象地说明这场雪的广度。)
本台早班编辑今天早晨5点上班时发现,在佳世客步行街、香港中路、福州路测试雪厚已超过10厘米,一脚采下去,厚雪已经覆盖脚背。
(评点:这个细节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说明了这场雪的降水量。)
据市气象台有关专家今天早晨向编辑介绍,这场降雪覆盖青岛七区五市,预计今天中午结束,下午以多云天气为主,气温将降至0℃以下。
(评点:消息在这里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进一步准确地介绍这场雪的广度以及发展趋势,尤其是“预计......”这段话,让听众的心一下子放松了许多。我们的消息就应该时时处处都为听众着想,急听众所急,忧听众所忧,想听众所想,就应该像这条消息这样来体现。)
雪情就是命令。
(评点:这句话说得好!很经典!它不仅是这段文字承上启下、恰到好处的过度句,更是让所有听到消息的有关部门人员引起警觉:“我是否应该为这场雪做点什么事?!”)
本台早班编辑今天上班时发现,已经有车辆在播撒融雪剂,经采访出租车司机得知,从早晨4点钟开始,市政、公交等部门已经在我市许多主要道路采取播撒融雪剂、撒沙等除雪措施,台东一带已经除雪完毕。
(评点:这段话不仅使听众更加放心而且能够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这段文字表明了市有关部门已经启动了应急机制,正在实施之中并有部分成效。如果引伸开来说,是我们的政府把百姓的事放在心中!下雪这件事并不大,但事关百姓利益,人民政府为人民。据后续的有关消息如臧爱民副市长清晨五点就赶到交警122指挥中心,了解预案的实施情况;胡绍军副市长清晨就亲自组织交通委公交集团为四千多辆公交车安装防滑链;上午九点市长夏耕到交通台直播室呼吁全市市民积极投入除雪,确保道路畅通,生活安全。市政府办公厅有关负责人及时组织调度有关部门做好融雪除冰工作。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在早七点前,我市主干道融雪剂全部喷洒一到两遍;市城建集团和市内四区也采取了分片包干的方式进行除雪。为保证除雪工作的顺利进行,路灯管理处还将路灯照明时间延长到了当天早上7点钟,等等,等等。这些消息都证明了这段文字丰富的内涵。)
据了解,现在,同三线、济青高速、环胶州湾高速、青银高速均已关闭。
(评点:很可惜,消息没有关于飞机航班是否停飞的信息,这是此消息唯一的缺憾,但瑕不掩瑜。另外,这个信息当时在交通台《路况信息》中接连播发了二遍,确实它对司机很需要。)
(评点:整条消息很短,但信息量很丰富,也很实用,而且这些信息都是运用细节得以表现,所以听起来觉得生动鲜活形象。)”
我们都知道新闻是易碎品,因此我们的前辈吴冷西同志要求广播电视的新闻就应该做到“一分钟前发生的事,一分钟后就报道”(当年全国人大开幕,上海台比中央台早一个小时报道人大开幕――那个时候没有直播,中央台很恼火觉得地方台没有权力“提前”报道,告状告到部长吴冷西那里,吴部长就说了上面这段名言,他认为,在新闻事实面前新闻媒体无大小,他表扬了上海台,批评了中央台)。而用前几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研究所一位学者给新闻下的定义说,新闻是刚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以此来衡量,那么像这场突然而来的大雪的新闻越早报道就越有新闻价值,如果晚一二个小时再报道就明显有太大的逊色了。《1377清晨新闻》节目的编辑对这场雪的报道抢在全市所有媒体的前面,值得表扬值得庆贺!(据我所知,当年上海二家广播电台为了比谁更早报道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各自都挖空心思,想尽办法,结果一个台比另一个台早报道了一分钟,这早一分钟就很光荣,受到总台的表扬。不过,我看我们这场大雪的报道则比上海那样的比拼更有意义!更光荣!)
我写这段文字,当然并不是仅仅为了称赞这条消息编辑处理得好,报道早,写得也不错,更主要的是,我想表明这样二点想法:
一是我始终认为“以公立台,办台为民”应该是我们记者编辑工作的主旨,我们应该时刻保持高度清醒的政治头脑。因此我们的编辑记者要从心里关注关怀百姓的利益,多倾听百姓的声音,采访要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写报道时心中要想着百姓想什么需要什么急什么忧什么哀什么喜什么怒什么恨什么乐什么,我们要与百姓同急同忧同乐同喜,编辑在处理稿件和组合节目时更要做到心中有百姓的利益,不能唯上和唯本。我们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无私奉献,不能脱离群众,就是要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尤其是当前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就更应该切实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真正理解和实施中央领导的这句话“群众利益无小事”!那么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就应该在工作中充分切实地来体现它:不仅在稿件的字里行间要这样,而且在策划组织各类报道,在组合新闻节目中也都应该得到体现。这些都不是抽象地说说就可以的,而是要十分具体地体现,甚至应该体现到各项工作的细节之中。而对这场大雪的报道我们媒体就是很具体地体现了这个精神。
再就是,通过这场大雪的报道状况,我们是否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应急机制究竟还有无缺陷?我们的记者编辑的新闻敏感是否需要提高?新闻观念是否有待调整甚至需要更新?尤其是新闻节目组合的理念是否也应该有所调整和更新呢?我们的节目的播出机制是否还有尚需改进的地方?我们已经延续了近十年历史的节目设置是否也需要根据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了的不同层次听众的需要有所调整和更新呢?还有我们记者报道的视角是否也需要多元化?从这次大雪的后续报道中,我个人的感觉,从百姓的角度报道的消息微呼其微,大量的却是从领导的视角展开的报道,这起码说明我们的新闻观念和采访思路都存在着某种不足,是否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更新改进和开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