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章所属类别:探索空间 所属大类: 探索空间 | ||||||||||||||||||||||||
新闻专业主义的激情传承(二)
( 共 3 页 )
――从CCTV-4“连宋大陆行特别报道”说开去
吕岩梅 马 勇 王翠萍
|
||||||||||||||||||||||||
登记日期:2005/7/12 16:56:25
|
||||||||||||||||||||||||
――现场视频音频频频连线:“我在现场”的告白 这次特别报道中,演播室主持人与各个新闻现场记者的音、视频连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每一次直播特别报道中,这种连线都在十次以上。有的是请记者介绍现场情况,有的是让记者谈自身现场感受。连线是与时共进的,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不断滚动,传递、报告现场的新信息。因为是记者身临其境的所见所闻,所以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新闻现场,有一定的“保真”效果。 “大事发生时我在现场”,这是全世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口号。但这“不仅仅是一个新闻人的口号,普通的受众也可以通过媒体获得最真实可信的新闻体验。从表面上看,这只是科学技术进步给新闻业带来的一种工作条件的变化,但就其实质来说,恰恰是新闻观的一种深刻变革。⑾ 虽然囿于一些条件,这种连线有时显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或者记者的解说和介绍跟现场共鸣欠缺,但毕竟传达和强化了“我在现场”的电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有”已胜过“无”,今后或许需要探讨“有什么样的”。 ――两岸三地双视窗、多视窗,港岛电视新闻录像并用:互动和交流的延伸 隔绝了半个世纪的握手、经受了咫尺天涯的重聚,焦点时刻,焦点人物,两岸翘首,全球华人瞩目,世界人民关注。千载难逢的媒介机缘不可轻易错过。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这回再次发挥“国际”头衔的优势,并且推而进之,破天荒插播了两岸三地电视报道的“原味”录像,并开出了多视域嘉宾共时交流的双视窗、多视窗,多元的信息、多维的分析、多色的屏幕呈现,给观众奉上从未品味却心向往之的重大事件电视烹饪美餐,让观众再饱眼福,浸润在如此信息交融带来的享受之中。 据报道, 正像孙玉胜创办《东方时空》的感受:“我们已经知道,我们不是命令别人看节目,而是请人看节目,请人看节目就要有好看的节目,所以直到今天,我还时常把专业而复杂的电视节目判断标准简化为‘好看’,还是‘不好看’。”⒀对于大陆观众来说,港岛对这次连宋大陆行的报道无疑是“好看”的节目,而对于央视国际频道来说,连宋的来访是带来了一个机遇――把这个好看的节目通过自己的平台展现出来。对信息的采集和整合本来就是媒体职业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次“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何乐而不为呢?而另一方面,在这个两岸历史性握手的语境下,CCTV-4特别节目的平台已经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作用是媒体意义上的,也是超媒体的。但是,最终是新闻专业主义意义上的。 CCTV-4连宋大陆行没有轻易放过这次良机,不仅在每天的特别节目中辟出专栏,对台湾岛内相关电视报道进行板块式“原味”呈现,而且开出了两岸学者、电视节目主持人对话交流的双视窗、多视窗,击中了许多观众“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的“海峡”情结。亲切、人性、新奇、感动,岛内电视新闻、专家学者的独特视角和表述,两岸同行、同胞针对同一话题的交流和碰撞,让包括大陆、台湾观众在内的所有炎黄子孙为之动容。 总之,从电视技术的专业角度看来,特别报道调动了目前可以调动的各种电视表述手段,把电视新闻介质形象、声音、运动、过程、环境、氛围等接近事态原貌的信息及多维多元的解读传递给观众,让观众临其境、见其人、观其言、察其行,且共享两岸三地专家、学者的精辟点评,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参与和互动。 同时,特别节目呈现出业者对电视技术熟练而游刃有余的操纵驾驭功夫:从从容容地变换着对信息资源的表述样式,夹叙夹议,庄谐有度,作用于受众的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系统的“场效应”。在一场场整点新闻和直播报道中,观众似乎可以看到所有流行媒介的影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但它们又不再是原本的形态,精明的电视人已经把它们解构之后以观众需要和电视媒体所能呈现的样式重塑,效果是超越本媒体介质的。 电视媒体走到今天,有幸在多种媒体发展的积淀之上,让自己站得更高――这是时代赋予电视的福祉,更是一代电视人胸怀专业主义精神的创造和奉献。 二、服务性――事件图景全息展示,满足观众知情 ――点面结合:大事不漏 ,细节“特写” 持续十几日的连宋大陆行,大小活动几十个,CCTC-4步步紧跟,做到了“连宋走到哪儿,四套跟到哪儿”⒁,前有打前站式现场介绍,中有重大活动的浓墨重彩,后有总结展望式解读分析。可谓大处着眼、细处着手,见点见面。这符合受众观察新闻事件的规律,也是尽可能“服务于公众的利益、便利与必须”⒂的专业主义精神的良好展现。 大事抓住就不必赘述了,每天的整点新闻、《今日关注》特别节目、直播特别节目都一一囊括。细处的观察和呈现则值得一提。因为现场就是那个现场,有的直播信号也是共享的,所以如何抓取和解读信息,各媒体和不同的记者是可以见仁见智的。 如连战从台北出发时带的新出版的书和水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连战主席一行长达一分钟的握手;连战在北大演讲时手握母亲赵兰坤的学籍忍不住激动落泪;对北大、清华台湾学生的特别关注;宋楚瑜一家湘潭祭祖取黄土留念和当地接待人员橘色的制服、橘色的车队等等,这些细节被CCTV-4特别节目一一抓住并加以解读,充分传递了深度信息,增强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时代感和真实性,体现了重大新闻事件中细节的作用。把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通过细节表现成重点。 ――信息滚动梳理:线性传播,立体作用 电视媒介是典型的线性传播,所以,如何让这条线连起来,让随时插入收视队伍的受众都能捋到这根线,是电视传者应该考虑的。这次特别报道巧妙利用线性传播的另一特点――可重复性,扬长补短,通过各种手段递进式反复梳理有关的信息,让每一个即时加入的观众迅速摸清新闻事件的发展脉络,及时跟上事件和报道的进展。这是传者对受者的用心体贴和心灵共鸣。比如: 连宋行程线路图:流动的、动画的线路,闪耀的城市名称和到达时间,再叠加连宋的头像,时间、地点、人物信息糅为一图,且在直播和特别节目中反复呈现,穿插运用,行前预告,行后回顾,让观众感觉清新、清晰、清楚。 专题片:分“过去”的活动回顾片和连宋到达地背景片两种,前者梳理“过去”的信息;后者烘托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人情味儿. 如在连战参观西安兵马俑前,直播节目就插播了一个专题片《复活的军团》,对兵马俑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并打破常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借用一些老电影内容回顾兵马俑的历史,以虚托实,以实衬虚,增强了片子的视觉冲击力,增添了历史沧桑感和时空的跨越感,产生了特别的艺术感染力。这种专题片在直播报道中融进了浓浓的文化内蕴,让连宋的“寻根之旅”和“搭桥之旅”都更加意味深长。而在当天晚上的《今日关注》特别节目中,又对连战一天的活动以一段制作精良、声画并貌的专题片进行了一番回味。起到了“上回书说到……”这种说唱艺术手法所起的“起承转合”的作用。 两种专题片在报道中交错呼应,对新闻事件骨干信息起到了强化和深化的作用,达到了“深度报道”的效果。 深度报道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另一大操作方式。其特点是“统摄性的思维+相关事实的组合”,美国赫金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为深度报道所下的定义是:“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并且作为一种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确立下来。它的迅速崛起是与我们周围世界的日益扩大、社会化联系的日益广泛、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就是“求是”。⒃ |
![]() |
|||||||||||||||||||||||
此文章共分 3 页,当前是第 2 页。
|
||||||||||||||||||||||||
|
||||||||||||||||||||||||
|
||||||||||||||||||||||||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