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章所属类别:论坛自述 所属大类: 论坛自述 | ||||||||||||||||||||||||
“新闻娱乐化”是没有出路
佳 佳
|
||||||||||||||||||||||||
登记日期:2006/12/6 12:25:10
|
||||||||||||||||||||||||
早2006年2月10日《人民日报》以大字标题:《广电总局為广电节目定格調:新聞不能弱,娛樂不能泛。》报道说,国家广电总局日前印发的《2006年广播影视工作要点》强调,“要进一步改进广播影视文艺、娱乐、情感类节目,着力提高其质量、品位和格调,抵制低俗之风。采取措施解决主频道、主频率节目弱化新闻、泛娱乐化倾向和电视剧播放过多问题。” 广电总局提出这个决策,主要是针对一段时间来广播电视节目中出现泛娱乐化倾向,这个“泛”字突出表现在有人提出“新闻娱乐化”、“新闻文学化”等这样错误的口号,并把它体现在新闻采访手段、报道内容的选择以及报道样式和节目策划之中,从而弱化了新闻,有把新闻节目引向歧路的危险。 近几年来,“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来势生猛,好不热闹。有些广播电视人"委身"于此,快"玩"得找不着"北"了。有人对此讽刺道:我们已经进入了“搞笑时代”,什么东西都要拿出来娱乐一番——这话当然是夸张了,然而动不动就玩一点插诨打科,至少在新闻媒体中已成为一种很时髦的现象了,举凡娱乐所需具备的要素,诸如美色、金钱、戏剧性、离奇性、反常性等,在我们许多媒体的新闻报道中都一应俱全。其中尤其是娱乐新闻更甚,似乎已经完全跳出新闻的规范。因此,诸多新闻从业人提出疑问:娱乐新闻还是不是新闻了? 我们说,真实性对新闻是生命,但是对于现在的娱乐新闻来说并不是非常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成为一种注意力文化。它们不只是新闻要素不全,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是打引号的新闻,有人说它可以纳入“无变动新闻”,还有人认为可以说它是“无意义新闻”,它们已经成为了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反常性,这就不得不使人想起那句美国人形容新闻定义的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样的娱乐新闻已经成为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已。由此可见“新闻娱乐化”实质的端倪! 对此,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这样表达自己的看法:越来越多的新闻已经成了广告和娱乐的囚犯。泛娱乐化不仅俘虏了社会新闻,即使庄重严肃的政治新闻,也往往被泛娱乐化弄得一脸脂粉。 当时在“两会”期间,从地方“两会”到中央“两会”的新闻,一些记者总是将新闻的“出彩”寄托于“追星”。而明星也甚为配合,把“两会”会场当成了他们的歌舞场,抖出许多“花絮”,博得笑声一片。当泛娱乐化倾向体现在采访手段、报道样式和栏目策划等多方面,把娱乐和信息合为一体的策划理念,加上电视和网络日益密切的技术渗透,在改变了传统报道模式的同时,也在消解政治新闻的严肃性,使报道变得轻飘和浮躁。 如果说当时媒体娱乐政治新闻还多少有所节制,那么在文娱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科学新闻等方面,则没了一点顾忌,想怎么娱乐就怎么娱乐。哗众取宠的“独家新闻”、空*来风的“最新消息”、颠倒黑白的“追踪报道”……哪怕是一池清水,一眼就能望到底,也要把它搅浑,不遗余力地挖掘所谓的“卖点”,从中摸出几条鱼来。很清楚,这样的泛娱乐化,说到底就是想要按照娱乐的规律来办新闻,即“新闻娱乐化”。 我们知道西方电视新闻出现过“美女内衣主持”、“美女裸播主持”,而我们也有赶这个时尚的,出现了“艺人播”、“美女躺着播气象新闻”,更有甚者,某电视台《都市报道》,竟由身着长衫、略带绍兴口音的著名滑稽演员翁XX担任新闻主播……。而该台新闻部主任竟然表示“选择翁XX原本只是一个尝试”、是“新闻播报时尚化的探索”。 让滑稽演员担纲新闻主播,这实在是一个黑色幽默:主播的滑稽与新闻内容相得益彰构成双重的滑稽,电视新闻变成一堆真假莫辨的笑料,新闻真实荡然无存。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满足平民的信息诉求,还是为“愚人节”策划“节目”? 说到新闻真实性。提出“新闻娱乐化”的人公开说“新闻要故事化”,“新闻要文学化”。这种提法在西方早就有了,他们也“说到做到”。比如,美国电视台CBS的节目《街头故事》,它以犯罪、毒品、卖淫等都市生活的阴暗面为背景,以警察的破案为主线,每周播出一集,他们自称:警察都是原型,罪犯有时请演员来演,有时也让原型出现。 但是如此作为,新闻与娱乐的界限分不清了!这种把新闻用娱乐形式来包装,又以故事片的样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实在是完全背离了新闻的基本原则。很难让人信任这样新闻是客观的、真实的! 还有,“新闻娱乐化”还表现在新闻节目男女主持人的互相调侃新闻内容和新闻人物上。 比如,某电视台新闻主播在播报乌克兰总统候选人尤先科"遭遇投毒使面部变样"的报道时,就随口调侃道:“看来,这位靓仔想恢复原样儿是没指望了……”首先如此调侃确实是对被毁容者的一种伤害,更是其本身并没有科学依据――当时据《羊城日报》报道,英国鲁道夫医院认为“尤先科面部两年内可以痊愈。”由此可见,主持人如此调侃岂不是在误导观众吗?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都没有了。 比如,某电视台报道一家人因为楼上住户装修房子,使他家的厕所顶上漏水,当记者赶到采访时,主持人调侃,“哎呀,这里成了水帘洞了!”这家人本来已经为此很难受了,主持人如此调侃真让被采访人哭笑不得,有点过分!再则如果真的成了水帘洞,那么这么长时间下来,这家人家肯定发大水了,房间里都得淌水,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样的比喻实在跨大了事实的本来面目。这明显违背新闻的事实要准确的原则! 再比如,某电视台在口播"冬季护肤品旺销"新闻时,主播导入语竟然是"俗话说,温饱思淫欲……"难道用护肤品就沾上"淫欲"了吗!这样的语言很低劣,近乎胡言乱语!如此“娱乐”谁能接受!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这里核心的问题是新闻理应用事实说话,而这个事实又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并是客观地呈现在受众面前,让受众通过这个客观事实的报道,自己去得出结论。“新闻娱乐化”为了所谓的幽默,所谓引人入胜,搞这样的娱乐包装,主持人又如此“引导”,使受众先入为主,使新闻失去了“客观性”,更有碍新闻的公信力的体现。 还有更甚者,竟把有奖竞猜这样的游戏也用到新闻类节目中来:2004年9月14日,中央电视台《今日关注》节目竟对以俄罗斯人质事件为背景,借人质危机死亡人数进行有奖竞猜。据报道,结果央视对这个节目的相关责任人做出了惩处,在宣传例会上通报批评了《今日关注》,两名制片人被免职,值班编辑被开除。 据了解,现在,类似这样的有奖竞猜仍在一些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中进行。人们不禁要问,难道你们的新闻节目已经到需要靠游戏来吸引观众吗?如果真是如此,这样的新闻节目应该认真检查自己收视率不高的问题在哪里?如果查不出来,或者找不到提高收视率正确办法,就应该换人或者干脆关闭了! 这些本来都是我们新闻工作最基本的常识,是新闻的核心东西,可是,现在被“娱乐化”后,都被“化”掉了,成了无足轻重的了。这种不娱乐不罢休的现象,已使这些媒体的公信力摇摇欲坠。难道“媒体的使命”、新闻从业者的新闻良知、庄重的社会责任、新闻人格、专业操守和忧患意识,统统已经过时了?! 搞“新闻娱乐化”的人尽管自诩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创新”,还说是为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际上,这些算什么“创造”?说穿了,不过是某些电视人变着“招儿”企图以此提高它的收视率,从而赢得更多的广告收入。“钱”才是他们这样做的一个真实动机。(不过有人曾经就此做过对比调查,实际情况是,大多数观众是不买这种“娱乐创新”的账的:收视率只降不升。) 资深广播电视高级编辑见 他认为,新闻娱乐化实际上是新闻的一种商业经营。特别是在那些政策、人才、技术、资金上没有采编“硬”新闻优势的专业频道(频率)、城市电视台(广播台),便只能选择难度低、花费小却可能取得市场效果好的“软”性内容和技巧。” 见先生还归纳当前一些新闻节目“娱乐化”的误区为: 1、“演”新闻。将“旧闻翻新”,把事过境迁或当时没有拍到的新闻事件用“扮演”、“模拟”的方式重现。这肯定让观众对媒体的品质和公信度大打折扣。 2、追求情节的离奇和搞笑。片面追求节目(报道)的卖点和轰动效应。 3、重“编”不重“采”。“编新闻”的手法正被逐渐用在严肃的社会新闻、甚至“三贴近”的新闻的报道中。 他强调,新闻娱乐化成了“客里空”的载体。见先生的分析十分中肯。 事实上,今天的受众对新闻的泛娱乐化倾向已经嗤之以鼻,更遭到许多新闻从业者的批判,而在西方媒体现在它也已经成了鸡肋,可是我们这里却还有某些媒体甚至学术刊物却“有眼不识泰山”,还在把这种东西当作“卖点”,这才叫既丢了市场又跌了品位。 无怪乎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在2006年5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抵制低俗之风的工作是我们广播影视宣传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项长期任务。” 如今做媒体,确实不容易。然而也正因为不容易,因此才更要远离低级趣味,从而真正赢得受众的认同和信赖。远离低级趣味应当成为媒体的底线,坚守这条底线的媒体才是让受众信赖和敬重的,也才会获得真正的“看点”和“卖点”。 事实证明,“新闻娱乐化”是一种商业操作手段,而它带来的是新闻报道追求丑闻化、片面化、脸谱化、简单化、戏剧化、反常化。因此至今还把“新闻娱乐化”捧为神灵的同仁应该醒醒了吧!快从浮躁中沉静下来,学点真才实学,提高政治理论、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努力把我们社会主义的广播电视新闻事业搞得更好! |
![]() |
|||||||||||||||||||||||
|
||||||||||||||||||||||||
|
||||||||||||||||||||||||
|
||||||||||||||||||||||||
|
||||||||||||||||||||||||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