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章所属类别:精彩人生-探索篇 所属大类: 精彩人生 精彩人生-探索篇 | ||||||||||||||||||||||||
依靠科技进步广播大有作为
王文伟
|
||||||||||||||||||||||||
登记日期:2003/1/16 15:49:53
|
||||||||||||||||||||||||
(1992年8月)
五年前,我在《扇形辐射与吸收传播模式初探》(以下简称“扇”文)一文中总结青岛台前五年广播新闻改革时,曾经写了这么一段话:“现实告诉我们,谁能用最新的先进的科技成果武装新闻事业,谁就可以在竞争中占优势,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提供优质服务,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作用。……作为地方城市台,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的广播电台,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为了更好的发挥扇形辐射和吸收的作用,服务手段要尽快实现现代化,不能因陋就简,而是要朝着国内和世界一流水平的规模和条件发展。” 现在,文章发表后又过去了五年,在这五年里,青岛台终于闯过了观念更新、经费困难、技术力量不足三大关口,终于研制成功并在新闻编辑工作中推广了《3C--NES广播系统新闻编辑与管理微机系统》,一举丢掉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用笔和纸进行新闻编辑的传统方式,在全国广播系统率先实现了广播新闻编辑和管理自动化。 * *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新闻报道和新闻信息控制在时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早在八十年代初期,美国就采用微机进行广播新闻编辑,以后西欧各国也相继采用,稍后是日本的NHK。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已普遍采用。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各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都采用微机传播新闻,唯独中国还在用笔和纸,竞争中我们明显处于劣势。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我们的新华社也采用了微机,终于可以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跟西方新闻媒介竞争了。 显然,在新闻竞争中,谁最先用现代先进科技武装自己,谁就最早取得优势,事业发展就迅速。但是采用现代先进科技与否既有认识问题也有观念问题。首先是敢不敢闯,敢不敢冒。1984年青岛台开始实施“扇形辐射和吸收新闻传播”后不久,便深深感到由于传播技术的落后,难以在新闻报道和新闻信息控制日益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不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就不可能实现“立足本市,面向全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变单向新闻传播为多向新闻传播,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做好吸收和辐射两个扇面的文章,逐步使青岛台成为青岛地区新闻交流的中心。”(见《扇》文)。当时青岛台已经面临不改就是后退,改了就能前进的局面,可是从人力财力物力上,我们根本无法同省以上广播电台相比,也很难跟个别同类城市台相比。我们也知道,中央和一些省级有关科研单位都在研制这类微机软件系统,但都不成功。一方面是必须上,一方面是条件太差。我们还是选择了前者。我们认为,采用微机是大趋势,八十年代初期,我们没有赶上世界微机科技进步这班车,现在如再不以“争朝夕”的精神,迎头赶上,挤进去,那么很可能还要落后十来年,到那时就后悔莫及了。条件是人创造的,事情是人做出来的,只要闯出第一步,就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财力不足,先化二万元卖一台微机进行试验。科学技术并不神秘,别人没搞成功,并不等于我不会成功,不入虎*焉得虎子,不敢冒险永远不会有成功的希望。我们成立了一个由领导、技术员和编辑三结合的试验小组,同时,电台新闻中心的全体编辑人员都积极参与,老编辑向技术员介绍新闻编辑的工作程序、各种职能和要求,为技术员编程序提供参考,青年编辑根据研制的进展,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就这样领导者、开发者和使用者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三个丑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用了近四年的时间终于成功了。 有了科研成果并不等于事情办好了。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推广科研成果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程。我们首先遇到的是经费困难。不过青岛台还是比较幸运的,尽管当时微机的价格比现在贵一倍多,由于市领导、局领导和市科技部门的支持,多方筹集,逐步得到解决,经过近七年的时间,先后投入了五十余万元,终于达到了目前这样的规模。(如果现在筹建的话,只需化十多万元,一个中级规模的新闻编辑部微机网络就可以开始运行了)。 人由于在旧轨道上走惯了,叫他走新路就很难。因此要我们的编辑记者抛弃从小就学会用笔和纸写文章的旧习惯就很不容易。不过我们先在女青年中推广,结果她们一般只要坚持每天二个小时的练习,半个来月就可上岗。当时我已是近五十岁的人了,手脑不如青年人那样听使唤,但我坚持练习一个来月,也就熟练了,现在则离了微机用笔和纸似乎已经不会写文章和做编辑工作了。我感到在微机上工作,我的思维特别清晰灵敏,工作效率特别高。看来改变旧习惯,接受新事物,不在年令的大小,而在于决心、毅力和需要。 新闻编辑和管理微机网络的研制成功,使青岛台的新闻编辑和管理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我们每天开机十八小时,处理近二十多万字,新闻播出时间比过去增加百分之八十以上,编辑人员却没有增加。一个人从屏幕上编辑组合(不含稿件输入时间)一组十分钟的新闻,最快只需十五分钟,最慢也只用二十来分钟。过去一篇消息需要重播的话,每组用一次都要重新抄写一遍,现在每次只需从屏幕的目录上调出此稿,既可立即重新组合播用,也可从微机资料库调出此稿,根据需要随意增删内容和修辞造句后播用,这给正点新闻组合和播发跟踪报道提供了极大方便。再由于在播音室设置一个微机工作站,因此如果有重大新闻或要抢时间的新闻,我们只需在主任工作站按一个键,编好的新闻就会显示在播音工作站的屏幕上。这套网络还设总编辑工作站,总编辑可以随时在屏幕上掌握新闻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了新闻生产的实时控制。我们这套微机网络还和新华社的网络联网,新华社每天播发的新闻都可以随时调用,其采用率之高和时效之快远远超过报纸。我们还购置了便携式微机,曾经在哈尔滨冰灯节上试用,当记者在便携式微机上写好冰灯节开幕式的新闻后,挂通长话,四秒钟青岛就收到,然后,入网编辑、节目组合到播出,前后只用了五分钟左右,当时比中央台播发这条新闻要早很多时间。在新闻采编工作的管理上,由于这套网络还可以储存、统计、检索已播用的新闻稿、作者、编辑以及各种信息资料,而且可以随时调用和统计,大大减轻了人工保存新闻资料以及检索、查找、统计工作的强度,大大提高检索、查找和统计工作的速度,也给计算和发放稿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仅这项工作就可以节约一到三人。这套网络使广播新闻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科学管理的轨道。 这套网络实现以后,加上广播的固有的优势,在与其他新闻媒介竞争中,青岛台的实力明显占居一定的优势。这就是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实际效益。 然而实践告诉我们,仅仅到此是远远不够的。 从电台内部讲,仅仅新闻编辑人员上机、记者不会操作的话,那么编辑抄写稿件的工作量太大,又要输入稿件,又要编辑、又要组合制作节目,负荷沉重,势必影响工作质量。同时因为记者不会操作,他就不能从新闻事件现场用便携式微机及时地向编辑部发回稿件以抢时间,而只能用笔和纸写好后,再由编辑输入徵机,再编辑组合,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比原先增加了一道工序,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人成了微机的奴隶”。不是现代化的工具为人服务,而是人为现代化工具服务,这就与实现现代化办公的目的背道而驰了。经验告诉我们这套网络上去后,必须全体新闻采编人员都学会操作,其效益才能得以显示。这是其一。 其二是,为了保证这套网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正常运转,对这套网络工作的后期管理如数据的转换、处理以及网络维护等一定要有专人负责。同时最好把一般性故障的处理方法教给编辑记者,免得事事都请专家。 其三是,我认为,从广播的自身特点来看,由于这套网络只能处理文稿,不能处理声音,所有带响的报道都不能进网。再加上现在广播出现直播活排、主持人等新形式,主持人的语言基本上不以文字出现,现在只能用录音带来记录,如果这套网络能处理声音的话那就完善了,不仅人的语言,而且各种实况声音,都可以由微机处理。到那时,数字录音机的普及,环绕声广播的普及,都会因为这套改进后的微机网络而加快进程。广播传播工作必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这是前景,这是必定要实现的前景,因此改进这套网络势在必行。我曾经请教过我们的有关专家,他们说现代计算机科学完全可以实现这个设想,并非难事。科学无止境,只要肯登攀。我期望着广播工作从采写到编辑组合到录音制作到传输播出到节目储存全过程都实现微机处理的这一天早日到来。我想,这不仅是青岛台的一个新目标,也是我们全体广播同仁的一个新目标。 从电台外部来讲,在青岛,社会上各机关、工厂、金融、商业、科技以及信息公司等都有自己的微机网络,有的通中央,有的通全国,有的通国际,我们想如果青岛台这套网络能同他们联网的话,青岛台的信息源必将超过本市各新闻媒介,竞争优势的地位可进一步得到巩固。在全国,现在和我们青岛台这套网络唯一联网的只有新华社,信息来源单一。据了解中央二台已经完成局部网的建设,黑龙江台、山东台、天津台也已经基本建立了局部网。如果上海台、广东台以及全国各台都建成了局部网并联网的话,这样就形成了从下到上、从点到面的全方位的信息网络,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便可成现实,我们广播参与这场新闻报导和新闻信息控制在时空上竞争的实力便得到了结实的加强,广播的总体优势将因此而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其一。 其二是,信息是资源,是财富。据了解,近几年新华社不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新闻编辑和传播的微机网络系统,而且己开辟了面向社会服务的领域。目前,青岛台的这套网络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信息未得到开发利用,我们拟成立信息开发中心,面向社会展开信息服务经营工作,以开辟一条财路。如果中央台和省台乃至全国各台同我们联网的话,那么信息共享,自然收人也共享。从微观上,这必将有利于广播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广播工作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宏观上,这必将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加强。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 *
* 广播是先进科技的产物,广播事业的发展也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一点我们干广播工作的决不可以不明白。然而科技的高峰是要登攀的,只要思想解放,敢字当头,实实在在地干,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高峰。 注:本文是我应当时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的学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委张金贵的约稿而写就发表的,实际上它是《扇形辐射和吸收传播模式初探》的补充和延伸。而《发挥广播优势,开拓信息资源》的论点实际上是《扇形辐射和吸收传播模式初探》的雏形。我的这方面的学术观点是逐渐深化,形成系统的。 |
![]() |
|||||||||||||||||||||||
|
||||||||||||||||||||||||
|
||||||||||||||||||||||||
|
||||||||||||||||||||||||
|
||||||||||||||||||||||||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