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章所属类别:精彩人生-探索篇 所属大类: 精彩人生 精彩人生-探索篇 | ||||||||||||||||||||||||
“窄播”.专业台.新的挑战
-- 由经济台“转轨”说开去
王文伟
|
||||||||||||||||||||||||
登记日期:2003/1/16 15:59:35
|
||||||||||||||||||||||||
(1996年12月)
专业性的“窄播”提出,是相对综合性的“广”播而言。 中国的人民广播从建台始就是综合台。八十年代改革以来,广播改革主要呈两种趋势: 一种是坚持办综合台,精心办好黄金时间的节目,突出办好新闻节目,形成以新闻节目为主干,专题节目和文艺节目为两翼,精办节目的路子,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一些地方的人民台; 一种是改变原先办节目的路子,为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快节奏,注重经济生活的变化,创建了主持人直播双向交流的播出模式,以提供经济信息和生活服务的节目为主体,并以轻松的娱乐性节目为包装,突出大众性、信息性、服务性、娱乐性。珠江经济台就这样诞生了。同时,它在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上也逐步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形成一系列新的比较成熟的制度和机制。人们称之为“珠江模式”。 有专家说,“珠江模式”是真正按广播的规律办广播。 “珠江模式”的改革思路以强大的冲击力,掀起了全国性的“经济台热”,推动了广播全面改革的进程。随着各地方的经济台、新闻台、交通台、文艺台、儿童台、证券台的相继出现,广播面对电视强劲的竞争不但没有萎缩,反而生成新的生命力,在受众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广播热”,广播的普及率明显增长。 但是有一点,似乎没有引起人们普遍的严重关注,即: 广播的普及带来的结果,并不是广播节目(不含播报新闻的节目)的普遍接受性。恰恰相反,广播的普及使得广播的受众对广播节目的要求和口味越来越不同,由此导致广播节目的普遍接受性越来越小。换句话说,广播的受众已经不再是一个社会整体,而是变为各部分具有不同收听兴趣与要求的广播节目的消费者。同时,广播也很难用某种单一的形式来容纳各种各样的内容。 广播不再是“广”播,而成了“窄播”。 于是,一个台分割成几个专业台形成系列台,以适应不同听众的需要。于是,办好专业台和各类节目,办出自己的特色,使之具有鲜明的强烈的个性又成为我们精心设计与创作的事情。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设计系列台,那么既然是系列台,各台均应是专业台,即以专业性为主,综合性为辅,新闻台应以新闻性节目为主体,而文艺性节目(主要是音乐节目)则为新闻性节目的点缀和包装;经济台应以经济性节目(含经济信息和服务类)为主体,文艺性节目为点缀和包装;文艺台应以文艺性节目为主体,其他类节目则为点缀。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新闻台、文艺台、交通台等专业台均是在经济台以后建立的,其指向比较明确,特色比较鲜明,固生存发展能力较强,而问题多的却是最先建立的“专业台”--经济台。许多经济台从问世以后,经历了振奋、轰动、升腾、辉煌的历史,然而到广播全面改革以后,形成系列台的形势时,她又陷入了人员精力“疲惫”、发展举步维艰的状态。据有关专家调查,目前,全国70家经济台处于三种状态,一种是继续呈兴旺态势,如珠江台等,为数不多;一种是继续运转,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举步维艰,为多数;再一种是难以继续运转,面临准“停机”状态,为少数。分析后两种状态的原因,主要是其实际指向模糊,日益与综合台趋同,专业特色没有充分显露出来,但各台又有各自的主客观原因。一位沿海城市经济台的领导同志说,他们的主要原因是队伍问题。因为当时筹建经济台,并没有认识到经济台是专业台,所以仍是按综合台的思路去办的,尤其招聘工作人员时,没有把“懂经济”作为招聘的主要标准。现在要“转轨”,使经济台由综合性台转入指向明确的真正的经济专业台,队伍明显力不从心了。看来这个原因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于是,经济台如何“转轨”便成为改革的一个焦点和难点。我以为,对策有三个。 一是“休养生息”,“重起炉灶另开张”,朝着专业台的方向,进行艰苦的改造。 二是“改换门庭”,把经济台的牌子换成目前队伍最能胜任的专业台的牌子,改为教育台或儿童台,等等。 三是“关门”,人员就地消化。 这三条对策,就大多数经济台的情况来说,第三条不可取,为下策;第二条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也不失为取得生存发展的一个办法,但从沿海城市的地域特色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需要来看,则不妥,最好不用,固谓其中策;只有第一条为上策。 既然采纳第一条,那我们就应作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和付出大的代价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推动经济台进行第二次创业。这里起码有四件事必须做好: 第一,要充实经济台的领导班子,要充实具有改革魄力却又头脑清醒、并懂得经济的新闻干部。要在全体人员中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强烈的事业心,发扬坚忍不拔的改革精神,鼓动大家全力以赴投入经济台的第二次创业的光辉历程。 第二,设计经济台的节目设置时,一定要排除利益趋动的因素,坚定不移地突出经济特色,缩短“战线”,压缩节目长度,增加播出密度,其中首要的任务是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办好有经济特色的新闻性节目及信息性、服务性的节目,不要贪多求大,要量力而行,以小而专、少而精为好,并注意重播,即使专题性的节目也不宜用大块时间,最多不超过十五分钟,那种半个小时和一个小时的节目坚决不办。其他节目如果质量平庸、收听率不高或社会效益一般,如闲侃式的点歌节目和晚间的所谓“情感性”节目,就不要办了,至于讲究品味的娱乐性节目仍可继续办,而且办得要有文化,更精彩。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通过实践有利于掌握办经济台的规律;二是通过实践有利于培养经济新闻的骨干记者和编辑,建立经济台的基础队伍;三是有利于既减少物力和财力的无谓消耗,又减轻无谓的工作负担,使工作人员从长期积累的“疲惫”中解脱出来,有时间去“充电”。 第三,按照经济专业台的需要,队伍进行“新陈代谢”。要建立科学的竞争、激励、制约机制,在全体人员中营造增强自身经济素质、提高工作能力的竞争氛围,同时可以采用送出去培训和把有经济才干的新闻人才调进来的办法,也可以请有经济才干又热心广播事业的人才到台里当“客座”,如能组织起一个“客座”的《经济宣传问题智囊团》更好,这样既可解决人才的暂时不足,又可间接培训自己的新闻干部,等等,等等。当然,最终是“优胜劣汰”而实现“优化组合”。此系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较长时间(二年左右)的艰苦的工作过程。 第四,由于经济台的“转轨”时间较长,任务艰巨,仅靠其自身努力难度太大,为了加快“转轨”速度,缩短过程,必要时行政上应给予适当的财力支持。这种“输血”是为经济台补充新的生命基因,“转轨”成功后便会有更大的回报。 以上四件事由于各台问题的多少困难的大小各不相同,所以工作深浅度的把握得从实际出发。这里仅就一般而言。 如果经济台第二次创业成功,那么,经济台必将以更坚实的步伐迈进21世纪! 再过三年,我们就要跨入21世纪。面临新世纪的广播电视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动,无论广播,还是电视,在改革的历程中都将迎接新的挑战,甚至面临新的危机。 现在,广播的经济台正在面对危机迎接新的挑战,那么其他台是否也应居安思危呢? 可以预料,随着经济台的“转轨”成功,随着文艺台的发育成熟而进入升腾期、辉煌期(是否也会遇到新的挑战呢?),那么两年后,在一些地方台中,作为仍然是综合台的人民台,面对经济台的再度辉煌和文艺台的升腾和辉煌,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最起码的问题是,人民台的两翼--专题节目和文艺节目如果仍然以目前综合台的样式面对此种形势,显然是不能适应的。我想说的是,到那个时候,摆在人民台面前的问题是,到底是依然走综合台的路子呢,还是走新闻专业台的路子?究竟以什么样的面貌和姿态才能以坚实的步伐迈向21世纪呢?这是很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思考的事,也是不能丝毫怠慢和迟疑的问题。 改革永无止境,惊涛此起彼伏,欲挽狂浪奋进,还需同志慎思呵! |
![]() |
|||||||||||||||||||||||
|
||||||||||||||||||||||||
|
||||||||||||||||||||||||
|
||||||||||||||||||||||||
|
||||||||||||||||||||||||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