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9.19 修正flash导航按钮、迁入新空间。 2018 1.08 网站迁入商业空间。 2008 5.28 网站迁入青岛广电传媒网服务器,感谢传媒网提供网站空间。2005 6.15《老王论坛》正式申请 lwlt.net 做为永久域名,同时采用强大的商业网站空间,希望能为网友提供更好的服务。升级核心代码。(2005.4.15) 增加在线调查功能,《老王论坛》,将会推出一些题目的在线调查,欢迎您投票参与。 增加越来越流行的 RSS 聚合服务。RSS ? 什么是 RSS ?全称“Rich Site Summary”或“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种数据描述规范,通过 RSS 阅读器查看页面,简洁、快速,没有页面美工,只有文字。 修正和优化搜索和高级搜索功能。 《老王论坛》再添与网友的沟通方式,如果你喜欢哪一篇文章,可以在这篇文章的下面,选择你喜欢的程度,来告诉作者。 本站所有文章、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归各自著作权人所有,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及国际法保护,未经许可不得有转载、引用、出版、发表等一切有损著作权人利益的行为,否则将有承担严厉的刑事责任或民事责任的可能。
  文章所属类别:精彩人生-探索篇-精选 所属大类: 精彩人生 精彩人生-探索篇 精彩人生-探索篇-精选  
 
七点思考


王文伟
     
 
登记日期:2003/1/16 16:03:39
 
   
 

 

 

(1997年10月)

 

    引子

    1997年,我们的广播电视经历了邓小平逝世、香港回归和十五大的召开三件重大事件的宣传,既检阅了我们的广播电视五年改革成果,也测试了我们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队伍水平。

    这三件重大事件的宣传,每件都持续五六天至二十多天,,其宣传规模之大、宣传时间之长和突发事件之多都是近二十年没有的,这对我们的队伍和我们的宣传组织管理来说是考验也是锤炼。

    从这三件重大事件的宣传来看,主要显示了如下特点:

    1、全局六台一报在宣传上,宏观调控,组织协调的力度有所加大。

    2、各台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3、各台都强化了新闻策划,使宣传较好地体现本台的定位特色,六台一报基本上各司其“职”,报道既及时又较有深度,有的台还比较讲究宣传艺术。

    4、各台专题、文艺节目也能较好地配合宣传中心。

    5、各台的采编播队伍是富有朝气、有战斗力的。

    6、转播、发射等技术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井井有条,忙而有序,确保了安全优质播出。

    事实证明,我们五年改革的成果是扎实的,其中最突出的有两点:

    一是电视台、人民台的新闻节目设置已为新闻频道(频率)搭起了基本框架,而其他各专业台也如此。这是我们总体宣传做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面又有点,特色鲜明,较好地发挥广播电视总体优势的基础。

    二是整个宣传活动都是在局编委会的统一指挥、宏观策划、组织协调下展开的。各台领导对各节目部门也强化了上下沟通、具体策划、组织协调的工作。这是我们广播电视的总体宣传和六台一报的宣传能做到既协调一致又分工明确,特色突出的基本条件。

    以上两点表明我们青岛的广播电视已具备向国内一流大台迈进的初步条件,因此,认真地总结和思考我们在这三件重大事件宣传的工作,进一步深化广播电视宣传改革,不仅必要,而且大有益处。

    现在正值世纪之交,党的十五大刚刚结束,全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形势都很好,十分有利于我们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抓住本世纪的最后一次机遇,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要大胆试,大胆闯,科学探索,开拓进取,使我们青岛的广播电视事业以雄健有力的步伐,阔步迈入新世纪。

    最近我经常想,如果我们一年365天,都能做到象宣传三件重大事件那样办节目的话,如果我们的频道(频率)设计和节目设置更科学合理的话,如果我们宏观策划、组织协调更规范更灵活的话,如果我们的队伍更成熟,素质和水平更高的话,那么,我们青岛的广播电视的宣传水平不就可以达到国内大台的一流水平?那么,我们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岂止仅仅要赢得区区一席之地……

    下面我想谈谈由此而引伸出来的几点思考,就教于诸位同事,共商深化我们广播电视改革。

    思考之一:系列台乃大势所趋,新闻频道(频率)应尽早确立。

    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人类个性的日益张扬,要想使一个节目抓住所有的受众已成不可能。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台电视的“广播”都走向了“窄播”。因此,设置专业的广播电视的节目频道(频率),并使之系列化,实在是对当今趋势的正确判断和估计做出的明智之举。

    从我们青岛的情况看,我们广播的经济台、文艺台,电视的电视二台和有线电视台自办的新闻节目,都有明确的定位,并不同程度地显示其专业特色。而青岛人民广播电台、青岛电视台却仍然是综合台,尽管他们的新闻节目设置己经搭起了新闻专业频道(频率)基本框架。但是,正因为他们仍然是综合台的建制,所以其全台节目结构和内部运转机制都与新闻专业频道(频率)相矛盾,不协调,既影响其本身专业特色的突出,也影响其他专业台节目更完善地突出专业特色。为什么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们要求各专业台突出其定位特色并为此还采取了一些行政措施,却始终不够理想,原因就在这里。这已是不容忽略和回避的现实。我以为,现在是下决心确立新闻频道(频率)的时候了,当断不断,就会失去机遇,乃至影响广播电视全面改革的进程!

    一旦确立新闻频道(频率),那么,青岛人民广播电台、青岛电视台都应按照新闻专业频道(频率)的标准来设置节目,而其他专业频道(频率)也可以自如地严格地按照其确定的专业定位来设置节目。在设置节目时,树立频道(频率)意识则是关键的一环。 

 

    思考之二:在频道(频率)意识指导下设置节目,是突出专业特色,发挥六台各自宣传优势的关键之一。

    如果拿我们在三件重大事件的宣传情况与我们的日常宣传相比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在日常宣传中,除了新闻宣传尚能做到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组织协调。各台的其他节目、栏目都只是各自为战,每个栏目、每个节目似乎都以为只有自己的存在。于是各台之间、一台之内都会出现同类型的节目,甚至内容也大同小异,相互撞车;更可笑的是,一个频道(频率)的一天播出时间虽然不间断,但却会多次出现“听众(观众)朋友,明天再见!”这类频道(频率)结束状态。这种现象表明,我们在设置节目时,缺乏频道(频率)意识,或者说栏目、节目意识大于频道(频率)意识所造成的后果。而确立频道(频率)意识的前提是真正实现系列专业频道(频率)的格局。

    我曾经在人民台《生活大传送》节目研讨会上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中国的节目要有中国和现代中国人的特色,我们青岛的节目又要有我们青岛和当今青岛人的特色,人民台要有与主台功能相应的特色和与收听主台听众需要相吻合的特色,专业台要有与专业台功能相应的特色和收听专业台听众需要相吻合的特色”。

    这里,我说了三个特色,即中国特色、青岛地方特色、各台自己的特色。这三个特色中前两个特色都只有融化在各台自己的特色之中,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我们在设置每个节目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各台必须从各自功能相应的特色和各自的受众需要相吻合的特色出发去考虑每一个节目的设置----这就是频道(频率)意识的一种表现。

    同时,频道(频率)意识还突出表现在,要视全频道(频率)为一个整体,各栏目、节目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上一个节目和下一个节目是相互关连,不是自成一家,互不相关的,是协同作战,不是各自为战的。因此,每一个频道(频率)在设置全频道(频率)的节目时,要有总体设计,讲究总体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而各个单个节目的设置,则要根据总体设计的要求和规定“情景”进行具体的设计。不仅如此,在每天的播出中,全频道(频率)的各个节目也要“统筹”协调,互不撞车,相互承上启下,相互延伸补充,一天下来,真正做到连续不间断,有头有尾,完整和谐,直到全频道(频率)播出结束时,才出现结束状。

    要达到上述境界,不仅每个频道(频率)的总监和每个节目、栏目的策划制作者要牢固确立频道(频率)意识,而且每位广播电视工作者也都要树立频道(频率)意识。这是第一条件。第二条件则是要有组织和制度的保证,即要切实充分地发挥各频道(频率)总监室的调控和协调的作用。

    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那么我们青岛的广播电视才算摆脱“小台作风”,具有了树立大台风范和向国内一流水平冲刺的条件。

 

    思考之三:提高传播质量,扩大传播范围,进一步实施“扇形辐射与吸收传播模式”。

    八十年代初期,我在总结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宣传改革开放的经验时,提出了“扇形辐射与吸收传播模式”的理论(详见附件)。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传播模式及其理论,不仅当时对“地方广播改革具有现实意义”(广电部地方司有关领导评语),而且现在看来,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依然具有生命力,这个传播模式依然具有实施价值,并且既适用广播也适用电视,特别是现在我们正面临进一步实施的难得的机遇。

    为什么说是难得的机遇呢?

    所谓机遇,就是客观环境和条件。

    1、我们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得到全国人民的信任和信赖;全国形势稳定。

    3、党的十五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纲领以及对国情的准确把握,排除了干扰,增强了人们加快经济建设的紧迫感。

    4、今天的青岛市与十多年前的青岛市相比,其经济建设、金融事业、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和社区建设等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其辐射功能也大大强化,青岛与全省、全国、国际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和密切,已成为山东省经济改革开放的龙头,青岛市正信心百倍地向现代化的多功能的国际城市快步迈进。

    5、近五年来,青岛的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在全省也呈龙头之势,特别是青岛市光纤同步数字网已经开通,全省环形网的联通也指日可待,全国环形网的建设与联通正在加快步伐等等,这既为我们“辐射与吸收传播”提供了先进的现代化传输技术条件,也预示媒体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谁抓住机遇,先行一步,谁就先得益。

    为了适应青岛发展的新形势,“扇形辐射与吸收传播模式”的战略指导思想在今后十来年里应该是这样的:

    “立足青岛,涉足山东半岛东部地区,走向全省,辐射全国,面向环太平洋各国,面向世界各国,实行全方位开放性传播,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高水平高质量地做好辐射与吸收两个扇面的文章,逐步使青岛的广播电视发展成为青岛市以至山东半岛东部地区和沿黄海地区的新闻总汇和舆论中心。”

    这个战略指导思想,除了就扩大传播范围提出指向性的区域外,突出地把“高水平高质量地做好辐射与吸收两个扇面的文章”作为青岛广播电视事业新一轮发展的重点提出。

    原因有三:

    1、要创国内一流大台水平必须这样。

    2、新形势下,媒体间激烈竞争逼迫必须这样。

    3、社会进步和受众素质的提高要求这样。

    这个“高水平高质量”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频道(频率)和节目的结构要合理科学,宣传报道要讲究艺术水平,要多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优秀作品和精品,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教育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二是用最先进的现代科技和高新技术武装广播电视的采制、播出、传输等方面,提高采制、播出、传输质量及其传输的机动性,扩大其传输功能和传输的服务功能,安全优质传播要更上一层楼。

    “扇形辐射与吸收传播模式”这个课题做到现在,正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我相信在第一线的同仁们通过创造性的实践,一定会完成得更有色彩!

 

    思考之四:坚持精品战略,要有扎扎实实的落实举措,每年不仅要努力创造名牌栏目,更应下大力气抓出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力作大作,甚至是“传世之作”

    近年来,我们根据工作中心、广播电视市场的需要,努力策划创造名牌栏目,并有所成效。最近,我们又要进行新的改版和调整,就是为了优化频道(频率)节目结构,优化节目栏目,创造更多的名牌栏目。这样的工作,应成为我们的常规工作,持之以恒,必定硕果累累。然而,名牌栏目是精品的摇篮,有了名牌栏目,我们就更应该下大力气、舍得下本钱去抓力作大作,多出精品。精品多了,栏目才是响当当的名牌。这是辩证法。

    一个大台的历史,除了记录它的事业发展的“传世之作”外,更重要的是纪录它的最终产品----节目的“传世之作”。我们不仅在日常宣传中要频频出彩,优秀作品不断,更要努力创作出一个时期的优秀的代表作品。这些代表作品中不仅有消息,还有新闻专稿,不仅有新闻专题片,还有纪录片,不仅有精巧的作品,还有大型的力作,不仅有歌曲音乐,还有戏剧曲艺,不仅有广播剧,还有电视剧,等等。

    广播电视的文艺作品产生“传世之作”,也许不会有人怀疑。新闻作品能否产生“传世之作”,有人就要打问号。他们说,新闻是易碎品,“过期无效”。不错,但这是指它的时效而言的。我们不要忘记,新闻是纪录历史的作品,“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如果我们写新闻时考虑到它的历史性的话,就应当努力把它写成“传世之作”。当年瞿秋白的《俄乡纪程》、《赤都心史》、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长篇录音报道《重唱创业歌》《民族正气歌》、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等,等等,不都是“传世之作”吗?今年发生世纪末的三件重大政治事件,我相信在广播电视的报道中肯定也有“传世之作”,如电视纪实片《邓小平》!“传世之作”并非不可能,问题在于你是否想做和去做!怎样去做!

    今年(1997年),我们的电视就有三件新闻作品,一是《超越》,二是《新世纪的呼唤》,三是《海尔透视录》。我不完全清楚各台是如何操作的,也不知道现在已到什么程度,但是,从选题来看,《超越》就青岛两个世纪的变迁论古道今,《新世纪的呼唤》是对青岛海洋科技城未来发展的思考,《海尔透视录》就“海尔现象”探索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路子,三部作品都很有新闻性、指导性和时代精神,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价值。那么它们能否成为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或“传世之作”呢?

    我想成功与失败至关重要的因素有四点:

    一是部门的领导要有强烈的精品意识,并能慧眼识“英雄”----好的题材和选题,精心地组织,高水平地指导操作。

    二是要舍得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

    三是除了要组织坚强的采制班子外,一定要请各方专家从宏观到微观,从选题、选材到采制、谋篇布局、播音主持全过程进行科学的论证----集思广益。

    四是采访要深入,谋篇要精巧,主题要精深,选材要典型,语言要凝炼,制作要精良。象这样的大作,完全可以一年磨一个。

    不要仅仅看重获得了多少什么级别的奖(尤其是现在评奖泛滥,有的评奖甚至有贬值的趋向),更应当把创作精品当做一种事业的责任,当做培养世纪人材的举措,当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教育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大事,全心全意地去做,扎扎实实地去干,精雕细刻地去完成它。

    克服浮躁虚荣,弘扬沉稳实在,努力培养一流大台的品格和风范!

 

    思考之五:要推动广播电视新一轮的发展,关键在于人,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一线管理干部队伍和业务带头人。

    广播电视不同于其他的事业单位,既是一个政治性极强的单位,同时又是专业性极强的单位。这里青年知识分子成堆,他们思想活跃,信息灵敏,知识面广,很有朝气,却又容易激动,多数人政治上还不那么成熟,所以对他们简单化的管理是不会达到预期效果的。因此,一线既要有政治头脑清醒,思想解放,改革开拓,襟怀坦诚,胸怀宽阔的管理干部,又要有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业务干部,是业务带头人更好。如果他们是具有政治家的胆略、谋略、襟怀和情操的广播电视专业专家则最好。这是推动广播电视新一轮发展必须具备的干部条件。

    有了这样的干部队伍,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客观氛围,才能孕育出名记者、名编辑、名播音、名主持。否则,很可能出现或是“壮苗瘦长”,或是“拔苗助长”,或是人才流失的现象。

    应当说,我们的干部队伍多数是有能力、有实干精神的,有的也已具备上述三类干部的基本素质。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在选拔干部的工作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评议考核制、聘任制等等,今后还可能实行部门正职竞争上岗制,甚至搞社会招聘制,这样不拘一格降人才当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不过,这些举措中竞争机制的成分多一些。竞争机制是用人之道,是鼓励个人自我提高。仅有用人之道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不是发奖金和奖状,而是为干部提高素质创造客观条件,它是养人之道;制约机制则是对干部的科学管理,是管人之道。

    培养采编播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固然重要,但在当今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干部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则更重要,他们理应是我们宣传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业务上的带头人,他们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上不去,将直接影响全局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尤其是“老”干部更需要教育和培养,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而新干部则要严格管理,帮助他们学会当干部。

管理要量化,首先要逐步做好节目的成本核算,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做好了,节目改版、机构改革、人员精简、结构优化等等一系列管理上的难题解决起来都会有据可依,而且也将方便日常的管理。

另外,对一些干部的职责也应该量化,最起码的是,当了主任也应每年完成一定若干的新闻作品或业务研究课题,完不成与“庶民”同等待遇。一定要杜绝当了部门领导就不再做采编播具体工作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在新闻单位里实在是不正常的。新闻单位历来是记者无“大小”,总编辑、总监、主任等理应是单位、部门的首席记者或首席播音员和主持人,尤其是部门的领导更应履行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的任务和职责,并比普通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的任务和责任更重大,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完成新闻作品,而且是典型或重大报道的新闻作品。他们应当成为业务的带头人。

    还有,培养和管理要有完善的计划和科学的机制,努力使我们的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令结构更科学更合理,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才能避免“矬子里拔将军”的被动现象(如果面向社会招聘,也许可以避免此种现象)。要跨越新世纪,要创一流大台水平,建立和完善这样的计划和机制显得更加迫切和需要。

 

    思考之六:设立局内人才交流市场,推动人才合理流动,解放生产力,减少劳动力浪费,促进广播电视采编播人员的优化组合,为创造名牌栏目和精品营造优良的客观环境。

    要创办名牌栏目和创作精品,需要人才的优化组合,如果优化组合仅仅限于一个部门、一个台,仅仅限于某一特定的时段(如全台改版的时段),而且大都是单向选择(组合人居主动地位,被组合人居被动地位)。这样人才流动的时空太小太窄了,优化的概率也不会大。

    我设想,是否可以设立一个永久性的局内人才交流市场,所有的采编播人员都到市场登记在册,储存在计算机的人才库内,如果用人单位想要人便随时可从计算机中查找所需人才,然后通过市场可采用类似足球运动员转会的办法进人,当然也可以到市场上张榜招聘;个人则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去应聘,双方签订合同协议(薪金双方协商而定)。同时,不论是在职的,还是暂时休闲的,都一样可以到市场上去“推销”自己,寻求组合的单位或栏目。如此双向选择,自由流动,人才组合的优化概率就大得多。同时,也可促使用人单位不断提高自身的吸引人才的软件和硬件,有利于促进单位和栏目负责人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另外,局内的人才市场可以建立再培训学校(班),暂时休闲人员可以去应试报考,同时还要建立与社会人才交流市场交流的渠道,帮助他们找到发挥才能的合适岗位。

不要搞“一刀切”。既然进入市场,就得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市场规律面前人人平等,单位或栏目负责人可以“炒”下属的鱿鱼,下属也可以“炒”单位和栏目负责人的鱿鱼。但市场秩序、职业道德、合同协议则是不可动摇的规则。

但是,这里最关键的是必须真正落实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政策,真正实现按劳取酬,给高级人才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真正的优惠待遇,否则将难以留住人才。人才流失问题,不能只分析人才个人的某些原因,更应该深入反思我们工作上的失误。

 

    思考之七:完善和强化总编室的职能,既势在必行,又迫在眉睫,是创一流大台水平不可或缺的条件。

    目前,各台总编室的工作是我们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完善和强化总编室的职能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根据广电部对总编室的职能的界定,总编室应是主管宣传的职能部门,是编委会的办事机构。它在编委会的领导下,加强对广播电视宣传的宏观指导,履行组织、协调的职能,把握好舆论导向,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总结,及时向编委会报告宣传工作的进程、问题和效果等。

    要强化各台总编室的职能,当前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放弃利益的驱动,不再办节目,要集中精力为全台办好节目服务,做好全台宣传的宏观调控,树立频道(频率)意识,组织协调好全台宣传“一盘棋”,做好全台节目的总体包装,使全台节目形成和发挥宣传的整体优势。否则,就有对全台节目宣传失控的潜在因素。切切不可等闲视之。

    建议各台总编室结合本台的实际,把职能具体化,制订出一套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真正履行总编室的职能。

    以上这些精神,同样适用局总编室。

    我们寄希望早日形成一个全局性的总编室工作系统,以强化局编委会对六台一报的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使广播电视的宣传真正形成和充分发挥总体优势,为达到国内一流大台水平的目标,做它应该做的事!

纸上谈兵,定有不妥之处。好在本栏目为《探索与研讨》,乞请同仁们不吝赐教。

     
     

你认为这篇文章:   很好 非常好 你的昵称:


目前还没有关于这篇文章的评论。

 
站内搜索:
更多同类别文章:
  《创新的联想》王文伟 2003/1/16 16:16:56  
  《再论“节目改版”》王文伟 2003/1/16 16:15:40  
  《老调重弹 温故知新》王文伟 2003/1/16 16:13:39  
  《散论深化广播电视学术理论研究》 2003/1/16 16:12:32  
  《对广播热线节目的早期探索》王文伟 2003/1/16 16:11:21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