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章所属类别:海韵夜话 所属大类: 海韵夜话 | ||||||||||||||||||||||||
为了钱,可以“自杀”?
史杰
|
||||||||||||||||||||||||
登记日期:2001/1/26 15:10:36
|
||||||||||||||||||||||||
(济南) 节目,是广播电视的最终产品,广播电视工作者的一切努力最终就体现在节目能否得到听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从这个意义来看,也可以说,节目是广播电视的生命,因为如果节目没有听众和观众,广播电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但凡有志于广播电视事业的从业人士,都会沤心沥血、绞尽脑汁地构筑和塑造节目,竭尽全力办出高质量、高品味、高水平、为听众和观众所喜爱所需要的节目。 然而,广播电视又是一个需要大投入的事业,说白了就是需要大量的资金。过去,是靠吃皇粮,改革开放后,广播电视能够自己创收了,逐渐靠自己过日子了。这样就出现办节目和搞创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解决不好,势必影响节目的质量,影响收听率和收视率。对此,始终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办节目和搞创收分为两支队伍,一种是因酎情而是定,有的可以分开,有的没有法分开。后来,就有了规定,新闻报道、办节目应和创收等经营活动要分开,中央还三申五令,不得给记者编辑安排"创收"的任务,也不允许记者编辑个人以稿谋私、从事广告等活动,一旦发现将予以纪律甚至法律处置。同时,还规定广告不得超过版面和节目播出时间的百分比。事情到此似乎应该不再有什么问题了。如上海台、北京台和深圳台等都积极建设两支队伍,结果,节目质量不断上档次上品味,创收也日益卓见成效。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的话,那种两支队伍合二而一,给记者编辑安排"创收"任务以及不顾正常节目和广告的比例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似乎并没有完全停止过,有的地方则更是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相反,如果不这样,却似乎是怪事。
这种现象最明显的就是广播走专业频道的路子后,却出现了专业频道依然办成了综合台的问题,甚至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各专业频道内容重复,节目重复不在少数,尤其是能赢得广告的节目,各频道就纷纷上,结果相互"撞车"屡见不鲜,大量地浪费资源。比如,近一两年来,所谓保健品和保健器械市场似乎见旺,各频道就纷纷开辟名为热线"服务性"节目实为二类广告性质的节目。据说,这类"节目"在广播每天半小时一年可创收几十万元。这个价位,对商家来说自然是很实惠的,对广告不景气的某些地方广播来说也是可以的。当然,这样的"节目"经济频道和生活频道办办还是可以的。可是,一看有钱可赚,新闻频道也办,文艺频道也办,交通频道也办,音乐频道也办,甚至有的频道一天十八小时的播出时间中,这类"节目"竟占三个多小时,占总播出时间的百分子十六点六。有的地方各频道越办越来劲,有人甚至提出想成立广播保健品和保健器械广告实业公司。这一切都是为了钱。(按:没有本事和能力办专业频道,却非要走这条路子,自然重负在身,喘不过气来了。还是趁早关门吧,何必自找难受呢?) 为了钱,可以不顾及全台和全频道节目总体效应了吗?有人会说,我们每年都有获大奖的优秀作品,当然这是很好的。然而,有一两件优秀作品能证明你全台全频道每天播出节目的质量和水平吗?能说明你全台和全频道的总体播 出效应是良好的吗?这种一俊遮百丑、瞒天过海的投机手法是没有现实力量的。就看看上面二类广告占总播时间百 分子十六点六,如果再加上其他节目的头尾和中间的各类广告,广告时间占总播出时间将是个什么数字?它们的比 例能让人接受吗?这样的播出安排,它的总体播出效应能证明是良好的吗?长此下去,受众能接受吗?无怪乎有人说,这可是一种慢性自杀的行为啊,就象抽大烟一样。为了钱,可以"自杀"? 俗话说,"鸟为食亡,人为财死",这是早就被批判了的人生观。但是,到了电子时代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新中国建立五十二年后的今天,在具有现代化科技的媒体里,竟然有人还信奉这个,但其最终结果,受到伤害则是党的新闻事业。 [老王论坛] |
![]() |
|||||||||||||||||||||||
|
||||||||||||||||||||||||
|
||||||||||||||||||||||||
|
||||||||||||||||||||||||
|
||||||||||||||||||||||||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