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章所属类别:海韵夜话 所属大类: 海韵夜话 | ||||||||||||||||||||||||
谣言止于媒体
广东非典型肺炎事件反思
慕容
|
||||||||||||||||||||||||
登记日期:2003/3/3 17:25:10
|
||||||||||||||||||||||||
恐慌 2003年2月8日,农历正月初八,休息了7天的广州恢复了永不停歇的活力。 中午时分,一条消息悄悄在人群中蔓延——“广州发生致命流感”。它以手机短信和口耳相授等形式传播。标准版本是:春节以来,广州出现多例流感性肺炎致死病例,几家医院有数位患者死亡。 “死亡”的字眼加剧了人们的恐惧。找熟人打听,成为广州人对不明病毒的第一反应。广东移动几日来的短信息流量数据统计:8日,4000万条;9日,4100万条;10日,4500万条。在数小时里,广州的城市生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从2月8日晚间到2月9日,一些网站上开始出现可怕的字眼:禽流感,炭疽…… 到网络上找原因,成了不少广州人的第二选择。 同时,广州各大医院继续传出消息:中山大学附属某医院呼吸内科全科多名医生被病人传染,目前睡觉均戴口罩;中山三院呼吸内科主任因被患者感染,被隔离治疗。 使医生都倒下的病毒是什么?如何防治? 不少人回忆起来,其实从春节前开始,广东的河源和中山等地就传出“流感死人”的传言,1月初,河源还出现了市民到各大药店抢购某抗病毒药的风波,只是因为距离比较远,没有引起广州人的注意。 1月5日,广州某媒体“唐突”地报道:河源市疾病防疫控制中心2002年12月15日就接治了两名患者,紫金县人,症状是畏寒发热、咳嗽,随后分别转到深圳福田医院和广州陆军总医院。其后有关部门组成专家组于1月2日奔赴河源,几位患者初步诊断为某种病毒感染。 人们期待着广播电视和报纸上能够告诉他们一个权威的说法,但是没有发现。 人们在不安中度过漫漫长夜。 求证 1月16日,广州某报记者到达中山市人民医院表明来意后,医院各级领导都拒绝透露任何消息,称需要信息必须找市卫生局。医院医务科长在电话中表示,他们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疾病,正在开会研究对策。但当记者到达其开会的会议室门口,请她出来面谈时,一位自称是院办主任的女性却以记者骚扰会场为由将记者赶开(其实记者没有踏入会场一步)。在该院院长指点下,记者打通了中山市卫生局医政科杨科长的电话,但杨科长以中山市疾病控制中心比他们更了解情况为由推脱了记者的采访。 虽然中山市人民医院对此讳莫如深,但记者还是在其传染病科发现了3个“肺部感染”的病人。一般的肺部感染病人不会在传染病科住院,而且传染病科的病人都有明确的传染病名称,不会含糊地诊断为“肺部感染”。记者向其科室护士求证病人是否患有“不明原因性肺炎”时,她起初肯定地说“不是”,但当记者问她是否确认不是时,她又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中山市中医院呼吸科主任黄正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1月2日起,他们科先后收了12个“不明原因性肺炎”病人,其中有3个因为呼吸衰竭用了呼吸机。 1月18日,广州另一家媒体记者接到一名中山市读者的电话称,最近几天中山市“肺炎流行”的传言甚嚣,市民极度恐慌,日夜排队购买罗红霉素。而这时,中山市疾病控制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肺炎流行”实属谣言,市民不必过度恐慌。而广东省卫生厅疾控处有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没有收到任何关于中山市肺炎流行的疫情报告。 一张姓市民告诉记者:“周围的人都传现在中山肺炎流行,越说越觉得害怕,只能先防患于未然来买药了。”记者问他消息从哪来?周围有人患上肺炎了吗?张先生摇摇头表示:“周围的同事朋友都这么说,但权威部门还没有什么消息。我周围的熟人买药,还没有听说有谁感染的。” 记者采访了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负责人。对于记者的求证,该负责人毫不犹豫地表示:“没有,中山市根本没有流行什么肺炎,这都是谣言,市民不必过度恐慌”。与此同时,广东省卫生厅疾病控制处的有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目前没有收到任何关于中山市肺炎流行的疫情报告。”记者向广州市卫生局某发言人提问:“在年前中山、顺德一些地方我都去采访过,曾经流传过有禽流感出现,不知道他们说的禽流感是不是我们今天说的非典型肺炎?” 广州市卫生局的这位负责人当即要提问的记者对自己的提问“承担责任”。 公开 2月11日上午10时30分,广州市政府正式召开新闻发布会,广州地区的省市电视台采取现场直播的形式,向社会正式公布广东遭遇肺炎病毒袭击的消息。据悉,这是多年来广州市政府就某种疾病流行的问题,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 广东省卫生厅(2月11日)下午举行了关于非典型肺炎的情况通报会,卫生厅领导和有关专家通报了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的有关情况。从11月16日至2月9日下午止,广东省发现305例非典型病例,其中,医务人员感染发病共105例。非典型肺炎病例在广东省内的广州、中山、佛山、江门、河源、深圳六个地市出现。其中广州发生226例、中山28例、佛山19例、江门15例、河源11例、深圳6例。到目前为止,死亡的人员中最小的是广州市一名10岁男童,最大的是佛山一名59岁的男性。 自10日起,广州新快报、信息时报、羊城晚报以及全国各大媒体相继刊发《广州市政府今召开发布会公布非典型肺炎情况》、《广州市表示有信心有能力应对任何疾病的挑战 》、《非典型肺炎令广东部分医药品涨价 广州专项查处》、《粤有效控制非典型肺炎 今日下午卫生厅将通报有关情况》、《六市发现非典型肺炎 已得到有效控制(附各市情况列表)》等报道。 广州市的许多市民11日上午10点30分到11点15分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他们看到自己选举出来的市长和高级公务员面对镜头发布信息,消解了盘桓在心头的阴影。 反 思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而亲身经历应对非典型性肺炎的很多广东人却有另一种感觉:谣言止于记者。确切地说,谣言止于媒体。自2月10日以来,广东几家主要传媒以详尽的内容、客观的事实、权威的解释敞开对广东非典型性肺炎进行报道后,原本人人自危的形势就有了180度的大转弯:药店前的人龙散了,药价回落了,人心平缓了,工作生活正常了。人们松了一口气:原来非典型性肺炎没这么可怕。 数十年来,传媒已成了传递政府声音的权威阵地。而偏偏在节骨眼上,政府沉默着,传媒沉默着,纵使“非病”的谣传,在民间和内地以外的传媒传得沸沸扬扬。香港某报就以“珠三角爆发夺命肺炎”为题,煞有介事地抛出“已有29人死于‘非病’”;为防“非病”,不少地方城乡百姓倾巢而出,为买药四处奔走等消息,人心恐慌,抢购药品和白醋成风,。群众关心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准确、详尽的回答,以至以讹传讹愈演愈烈。前苏联政府在切尔诺(名称是否有误)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泄露事故时,千方百计进行“捂盖子”,结果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至今仍然有众多的放射病患者,忍受着终身的苦难。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吗? 注释: 源头与传播 1、
2002年12月26日,此类非典型性肺炎最早病例出现在广东中山一个厨师身上,此人至今在中山留治。 2、
2003年1月初,中山市出现10余例非典型性肺炎病历,此情况于半月后引起广东省有关专家的注意。 3、
2003年春节前,广州出现非典型性肺炎病例,有于对此病认识不足,医护人员被感染。 4、
短时间内,一种某公司生产的进口药(处方药)在医院被当成“特效药”,此药的消耗直接反映了当时“传言”的严重程度。 5、
从2002年年底广东省部分地区先后出现非典型肺炎病例、2003年1月12月起个别外地危重病人转送到广州地区部分大型医院治疗,到春节前后广州地区开始出现本地病例,在各家报纸、网站上只是出现了诸如专家提醒广大市民,初春需谨防感冒肺炎等常识性文章文章。 6、
自1月16日开始,中山市“肺炎流行”的传言开始大面积散播开来,市民纷纷到药房购药以防备,一些人排队购药一买就是10盒。一盒普通的罗红霉素10多元一盒,好一点的则要28元一盒,大多数市民一买就是好几百块钱。罗红霉素出现脱销的局面,一些市民为了当天能买到药一直排到晚上七八点钟。抗病毒药物、食醋及口罩等商品的售价大幅提高,如原本卖几元钱一包的某抗病毒药,居然涨到20多元。 7、
2月11日据媒体报道,某种病毒流行的传言又在海南省部分地区造成恐慌,海口多家大药店,板蓝根已脱销,本来只有5元左右一包的板蓝根,价格竟可涨到100多元一包。另外,夏桑菊、罗红霉素片都被抢购;在乐东,板蓝根涨到50元一包,并且买不到了;在三亚,板蓝根亦脱销;在文昌,板蓝根卖到100多元一包,醋精卖到200多元一瓶。 8、 2月11日上午10时30分,广州市政府正式召开新闻发布会,广州地区的省市电视台采取现场直播的形式,向社会正式公布广东遭遇肺炎病毒袭击的消息。 (本文综合整理了各媒体的素材) |
![]() |
|||||||||||||||||||||||
|
||||||||||||||||||||||||
|
||||||||||||||||||||||||
|
||||||||||||||||||||||||
|
||||||||||||||||||||||||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