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章所属类别:海韵夜话 所属大类: 海韵夜话 | ||||||||||||||||||||||||
《纽约时报》假新闻事件: 假新闻,人人喊打
|
||||||||||||||||||||||||
登记日期:2005/1/23 9:12:42
|
||||||||||||||||||||||||
最近,一起假新闻事件在美国媒体中掀起一阵波澜。大名鼎鼎的《纽约时报》自揭伤疤,主动披露该报记者杰森·布莱尔剽窃及编造假新闻的丑闻,并将其开除,同时主动向读者、不真实新闻的受害者和被剽窃者道歉,也向有良知的专业新闻从业人员道歉,并鼓励读者专门针对此事来函来电指正。全美各媒体,不论是全国还是地方都进行了大量报道,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新闻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也就失去了信誉 假新闻首先在媒体内部就不能接受,因为这是美国媒体的职能所不允许的。在美国,媒体作为大众传媒,必须如实地将新闻传播给读者或听(观)众。一位教新闻的美 在美国,媒体和其他商业企业、公司没什么两样,比如电台、电视网都以公司名义注册、经营和管理,报纸也以报业集团和公司形式为多。媒体最终目的是要营利,靠新闻赚钱。新闻是它们的产品,听众(观众)和读者是它们的消费者,新闻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也就失去了信誉;没有了信誉,也就失去了读者和观众;失去了观众和读者,不仅没有定单,更不会有广告,它们还能经营下去吗?所以在美国,新闻的竞争不仅要快,最好还是独家,更重要的是品质,要真实。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出了问题,就像一颗老鼠*坏了一锅汤一样,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往往要影响到此人所在的媒体的利益和前程。 正因为这样,制造假新闻的记者最不受欢迎,谁都不敢录用。比如,1981年,《华盛顿邮报》女记者珍尼特·库克曾杜撰了一个8岁小孩吉米被其母的同居男友引诱吸毒上瘾受害的故事,这篇报道因此获得最负盛名的普利策新闻奖。库克后来透露,她一直在心里暗自祷告,希望这篇稿子千万不要获奖,因为她知道树大招风。果然,这篇报道因备受重视而遭到调查,露出了马脚,她被报社开除,并勒令退回奖品。这位女记者从此声名狼藉,美国没有一家媒体敢雇用她,因为她的任何作品,都可能被人调侃地质疑:这篇是真的还是假的?哪个报社消受得起。 担心整个媒体业出现信任危机 媒体对假新闻事件的大量报道,尤其是出了问题的《纽约时报》主动出来检讨,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担心整个媒体业出现信任危机。记者询问负责新闻道德教学的凯 伊拉克战争期间,由于美国军方和政府控制比较紧,许多媒体的报道受限制,公众就不干了。许多民众在好莱坞大道上示威,尤其是包围了附近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洛杉矶办公大楼,指责它报道不全面、不公正,要求它说实话。从这些事情中,记者看到,在美国,媒体可以监督政府和社会,但反过来媒体也要受民众的监督。 媒体最怕吃官司 美国的广播电视非常发达,但这些公司受美国电讯管理委员会(FCC)管辖。它有权给你发营业执照,也有权吊销你的执照。它不直接干预新闻报道,但根据新闻法的要求和规定,如果在播出的节目中,引起听众和观众不满,尤其是缺乏真实性,或误伤了某人,反映到它那里,FCC会把这些意见反馈给媒体,或展开调查。如果证明媒体错了,还不道歉,或者根本就无动于衷,置之不理,那么它就可以依民意来对媒体实施制裁,吊销营业执照。FCC对广播电视行业还有一项规定,就是就某事某人发的评论,必须将原稿一式两份,一份送给受评人,另一份送FCC存档,同时媒体还要把评论公开贴在办公大楼的大厅里。如果评错了,要追究责任。所以,美国媒体的消息一般就是报道新闻事实,基本不加评论。评论专门有评论版或栏目。 在美国,作为媒体老总,和其他商业公司一样,最怕吃官司,尤其是误报、假新闻或误伤人这样的官司。遇上官司输了,轻者可能被罚款,重者则可能会被吊销执照。所以,老总们对新闻的把关也格外严格。以有名的美国广播公司(ABC)为例,该公司每次播出的新闻最终审稿播出权不是编辑,而是公司一位分管此业务的副总裁。他实际上是个律师,对新闻业务不太在行,但他是法律专家。他把关不看稿子的内容,也不看写作的水平高低,更不在乎它在社会上的影响,他只审查三条:一是新闻来源、出处;二是核实新闻是否真实可靠;三是此稿会不会引起任何官司,仅此而已。 新闻界专家疾呼,各媒体必须铲除假新闻 这次《纽约时报》及其他媒体对假新闻如此重视,也可看成是媒体的一次卫冕战。在美国,记者有无冕之王之称,可以说是天王老子都不怕,同时也以非常敬业而赢得人们的敬重和认可。记得以前有位《华盛顿邮报》的名记者,常驻白宫几十年。有一次,她因提问和总统发生争执。总统说自己是白宫的主人。她说:你在白宫也就4年,最多不过8年,而我来这里比你早,你走了我还会留下,我一辈子都在这里,我才是白宫主人。这个故事说明记者在美国的地位。不过,如果记者的信息和新闻失真,还会有这样的地位和权威吗?现在许多新闻界专家疾呼,各媒体必须铲除布莱尔之流,以纯洁新闻队伍,维护媒体和记者的形象。 要说维护形象,美国媒体过去一直都很重视。不仅要人们相信它们的新闻真实可靠,还要让人感到它们很中立、客观。所以它们很注意避嫌。比如,去年前副总统戈尔在洛杉矶时想到拥有ABC电视网的迪斯尼看看,却被迪斯尼以很忙婉拒。迪斯尼人士透露,其实他们是为了避嫌,怕以后报道戈尔时引起观众在公正问题上的猜疑。还有一位电影制片人告诉记者,他在美国读新闻学时在一家大报实习。编辑部在2楼,广告部在4楼。编辑部为了避嫌,不让广告部人员乘坐的电梯在2楼停。绝大多数编辑记者都希望能维护自己的形象和职业道德,媒体的老板们当然更是求之不得,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站住脚,赚大钱,事业才能越做越大。 (此文来自:环球时报) |
![]() |
|||||||||||||||||||||||
|
||||||||||||||||||||||||
|
||||||||||||||||||||||||
|
||||||||||||||||||||||||
|
||||||||||||||||||||||||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