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章所属类别:海韵夜话 所属大类: 海韵夜话 | ||||||||||||||||||||||||
割除新闻“毒瘤”须出重拳
原碧霞
|
||||||||||||||||||||||||
登记日期:2005/12/6 16:50:21
|
||||||||||||||||||||||||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失去真实性的新闻,其对新闻界自身,是致命的“毒瘤”;对社会和受众,更是严重的伤害。 作为新闻从业者,沉下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用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采写出真实的、符合客观事实的新闻,再将其传播给大众,这是一个记者的基本守则。 而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异军突起,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手段日益迅捷化、多样化,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手段和途径越来越多,这些也使新闻造假者“如虎添翼”:有些一线记者作风浮躁,不深入采访,有的甚至根本不采访,随意凭空编造或抄袭别人的稿件。 真实性被视为新闻的第一生命。假新闻泛滥,其危害性更甚于一些假酒、假烟,其损害程度小而言之是这个记者丧失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损害了记者本身的形象;大而言之,损害的是社会公信力,在一个规范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的市场体系中,社会公信力是媒体存在的基础,是媒体生命的核心;从更高层次上讲,假新闻甚至还会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因为在我国新闻媒体被誉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但是,由于造假成本低而收获多,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置记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于不顾,致使假新闻越来越泛滥,甚至与真新闻越来越像,制造假新闻甚至成了新闻业的“潜规则”,造假者在造假时肆无忌惮,其造成的社会危害将不可估量。 如何割除危害新闻业的“毒瘤”,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必须出重拳,处罚假新闻制造者,从反面教育新闻从业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准,维护新闻真实性。对此,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即一旦发现假新闻,不仅媒体要依法付出巨额罚金及登报道歉等重大代价,而且永不录用有意造假的记者。 (来自新华网) |
![]() |
|||||||||||||||||||||||
|
||||||||||||||||||||||||
|
||||||||||||||||||||||||
|
||||||||||||||||||||||||
|
||||||||||||||||||||||||
Powered By TIPLAIN™ 钛朴™ © 1997-2005 WANG'S STUDIO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
|